爱岗敬业标兵 | 卢静:真善美,要用一生雕琢

来源:官微浏览次数:1319发布时间:2019-01-20

   “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电视还刚刚起步,当时台里因为涌入了77级、78级、79级大批的大学毕业生,为广播电视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青春的朝气和生机。因为都是年轻人,同时那个时候刚刚改革开放,年轻人都充满了热情和创新的想法,同时我们因为可以跟随领导人‘走出国门’,看到了国外同行们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模式,让我们眼界大开,吸收了很多在当时我国没有的、非常新鲜的事物。回国后我们就大胆的尝试,当时的领导们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创作空间和宽松的工作氛围,那时,我们称呼领导不是官衔而是‘老章’‘老杨’,没有一点‘官架子’。观众也非常宽容,经常给我们写信鼓励和支持我们,这些都为后来电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1987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有人说,过去的播音都是大嗓门,高调门,不接地气,‘不说人话’等等,我认为这种观点有误解,实际上我觉得这不太符合80年代的实际情况,至少不符合央视当时的实际情况。那个时候我们几位年轻的播音员都在努力地用接地气、用朴实的话,用真心真情播音。表情也好,声音也好,基调也好,都非常真诚、亲和,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这么做了。表情、声调、语气和状态都会根据节目内容有所调整。

“比如说那个时候我们主持的文艺晚会,聊天式的,采访式的,谈话式的都有。播音员主持人还经常深入到一线去采访,参与创作和编采工作。实际上,每个时期的播音风格都有那个时代的特点,都为当时的时代起到了值得肯定的作用。”卢静老师告诉我们。

“随形而塑”,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我在瑞典留学的时候,曾经看到海边有一排树。因为常年受海风吹拂,树枝全都是顺着风吹的方向斜长着,园艺师会在海风吹刮成形的基础上把杂乱的枝杈修剪掉,保有一种特殊的美感。我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和培养方式,不一定非要是‘一个模子’‘一个标准’,学生不应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每个人都应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海边的树木,引发了卢静老师“随形而塑”的教学理念,即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来塑造他们,引领他们。“每个学生从小在自己特有的环境中长大,都有自己的特点,老师要做的是帮他们修剪‘杂乱的枝杈’,让每个人都能展示出自己身上独一无二的美。”在课堂上,卢老师会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耐心引导,让他们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在课堂上扬长补短。

 

在课上指导学生

  在谈起如何发现学生的优点时,她说了三个关键词:尊重、平等和耐心。“作为一个老师,心胸要开阔,要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其次要懂得保护学生独有的特点,同时还要会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导他。当学生站在老师面前,往往是紧张的,有时大脑会一片空白,是被抑制的状态。而我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最佳状态表现出来。”

秉持着这个出发点,“卢妈”的课堂永远充满了笑声,师生间的沟通轻松、平等、活跃、高效。在每一节课开课之前,卢静老师都会告诉学生:“我说的不一定是真理,只是我的一孔之见,我很乐于接受不同的观点,让大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了解吸收之后再反馈给学生,相互刺激,教学相长,这才是理想的课堂互动。我觉得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卢静老师坦言,学播音的同学,本科生也好,研究生也好,每个人的专业能力和水平都是不同的,特别是本科不是学播音专业的研究生,在教授过程中,会存在一些潜在的“自卑感”,这时特别需要老师的耐心和爱心,给予格外关注,给他们树立信心。卢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句常说的话--“要保证每一位同学在每一堂课都有收获,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