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师生
融合门户
校外VPN
校园邮箱
OA办公平台
校外用户
考生
校友
访客
应聘者
旧版入口
首页
澳门皇冠体育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校长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副校长
校长助理
党委常委
学校章程
信息公开
数据中传
汇总标题
汇总大图
数据汇总
中传新闻
学院部门
党群职能部门
行政职能部门
直(附)属单位
教学科研单位
校园生活
信息化服务
设备仪器场馆预约
后勤服务
电话黄页
校历
校医院
心港湾
图书馆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专业建设
教学成果奖
课程教学
实践教育
教学名师
通识教育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管理服务
规章制度
电子成绩单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学生选课
师资队伍
学历继续教育
国际传媒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MBA人才培养
培训教育
白杨课堂
科学研究
科研学术简介
学术委员会
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
省部级科研机构
其他高级别科研机构
校级科研战略机构
校级科研协作机构
校级科研创新机构
院级科研机构
学术期刊
科学研究处
科研学术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
研究生招生
培训教育招生
学历继续教育招生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招生
国际预科招生
国际学生招生
MBA招生
MPA招生
职业教育国际(预科)招生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合作
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
教育发展中心
教育服务中心
今日推荐
首页
今日推荐
2025-01-13
廖祥忠|数字艺术创新文化表达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科学与艺术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为数字艺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生成领域的日臻成熟,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艺术创造和文化生产的方式和流程。空间计算、生成式世界模型等新技术,为数字艺术奠定了腾飞的基础。在人工智能这个强大的“共创者”帮助下,普通人参与艺术创造从未如此便捷。“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再是比喻和形容。人文精神是数字化的灵魂。当下,凭借沉浸交互的审美体验、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数字艺术让传统与现代相融、科技与人文相通,成为承载文化、传承精神的重要手段。文旅沉浸空间、新媒体演出和数字艺术展等,成为年轻人的休闲新时尚。数字艺术正在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美感和现代表达。2024年,“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举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数字艺术艺委会,为数字艺术的发展翻开新篇章。中国传媒大学也在探索智能时代的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率先创立了“人工智能生成艺术”研究生专业,应用自研AI技术创作的《龙门》《致亲爱的自己》等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数字艺术
2024-12-09
第12期《党建》刊发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署名文章
近日,第12期《党建》杂志刊发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署名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廖祥忠在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回信,要求学校在新时代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回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中国传媒大学未来发展的激励和鞭策,饱含着对学校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殷切期望,为中国传媒大学办学治校提供了根本遵循。70年来,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传承“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红色基因,让中国特色成为学校最鲜亮的底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奋力谱写强国建设、中传有为的崭新篇章。 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立意
2024-09-30
党委书记廖祥忠在庆祝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的致辞
各位领导、嘉宾、校友,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汇聚在这片承载着几代中传人光荣与梦想的土地,一起庆祝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共同展望传媒高等教育的明天。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领导、嘉宾、校友以及远道而来的百余名外国友人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向那些曾经为学校发展呕心沥血的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全校师生员工,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刚才,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传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让我们心潮激荡、倍感振奋!这是中国传媒大学办学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总书记的重要回信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催人奋进。在回信中,总书记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祝贺和问候,勉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总书记的关怀、信任与嘱托,是对学校70年发展史的肯定和期许,是传媒人的共同荣耀,更是我们站在70年的新起点接续奋进,潜心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把这份沉甸甸
2024-09-08
校长张树庭开学致辞|站在新起点,拥抱智能传播时代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满怀喜悦,举行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以青春朝气的仪式热烈欢迎5972名同学加入中传大家庭,其中,339名同学此刻正在海南陵水校区线上同步参加开学典礼。在此,我谨代表学校、代表党委书记廖祥忠教授,向新入学的小白杨们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向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以及关心中传的各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同学们,2024年,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国传媒大学也迎来了建校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你们成为中传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你们注定将与众不同。这几天,当你们漫步在胜景如画的校园时,对学校的“美”已经有了直观的感受,但对学校的“好”还需要慢慢品味。作为一直在这里学习、工作的中传人,我也经常在想,中传究竟好在哪里?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分享几点自己的体会。来到中传,意味着你们来到了中国传媒教育的最高学府。从1954年建校至今,中传始终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频,立德、敬业、博学、竞先,将奋进的足迹深深镌刻在党和国家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香港、澳门回归现场到建党百年的天安门广场,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到脱贫攻坚、乡
2024-11-02
荆学民|从“宣传思想”到“宣传思想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塑造新闻传播新品貌
内容提要从学术理论研究的角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蕴涵厚重,其中从“宣传思想”到“宣传思想文化”的跃迁,对于新闻传播工作来说意义深远重大。我们应从社会发展前进需要伟大的“文化引领”的角度、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角度、从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血脉赓续传承”的角度、从新时代意识形态内敛精准与文化文明外溢传播相统一的角度,来思考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提出了新的前进方向,我们要把“新闻传播”深度融入“文化”之中,走出过去比较单一的境界,重塑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相适应的新品貌。这种新品貌,在时间维度上,要求我们深度勾连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现实-未来之轴,注重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空间维度上,要求我们找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类文化文明体系中的坐标位置,打破过去长期以来对西方文化的崇拜与迷思,在“人类命运”的高度上发现、挖掘、借鉴、传播人类文明。通过新闻传播的伟大事业,型塑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通过这种文化把中国式现代化推向更加辉煌、更加璀璨的文明大道。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宣传思想 宣
2024-08-27
党委书记廖祥忠|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建强高素质教师队伍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进一步深化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培养更优秀的教师、办更好的教育提供了遵循。中国传媒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贯彻落实见行见效。一、把准三重逻辑,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要义教育家精神涵盖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理解和把握教育家精神实质,需要厘清其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历史逻辑:教育家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和师道精神的时代传承。教育家精神不仅蕴含着“因材施教”“知行合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仁者爱人,有教无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等传统教育智慧,也融入了至诚报国、胸怀天下等新的时代特质,其内涵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结合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领悟教育家精神,将有助于更好理解其历史源流和文化根脉。理论逻辑: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皇冠比分网: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
2024-08-16
张晶 | 文艺领域的改革须在体制机制上发力 ——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点感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正上演着气势磅礴的历史壮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皇冠比分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必将在《决定》精神的鼓舞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改革事业!《决定》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决定》提出的300多项改革举措,是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施工图,清晰地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大道无垠,我们风雨兼程。无论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将以钢铁意志和顽强精神从容跨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一《决定》中提出的十五大方面的改革任务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幅全景图,而在“总体要求”中提出的“七个聚焦”,尤其是点睛之笔。这“七个聚焦
2024-08-13
杨杰| 媒介化艺术发展的丰富性,为艺术批评提供广阔空间
“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评论者”的景象正在形成,如果艺术批评显示出与融媒时代艺术实践的脱节,其指向性和有效性就会被削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融媒时代的疾驰而至揭开人类历史新篇章,文字数字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媒介新质,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媒介的深度介入,不仅强劲推动艺术的媒介化进程,同时也冲击固有的艺术批评观念与方法,促使艺术批评新转向。艺术媒介化进程是指艺术创作(生产)、艺术传播(流通)与艺术接受(消费)全链条与媒介走向“并轨”。如果说,此前的声音媒介、纸质媒介是外在于艺术而存在,二者偏于“平行线”式双轨推进,那么,融媒时代的媒介与艺术则是“嵌入式”,甚至是合二为一的融汇式发展。艺术活动的系列环节内嵌于数字媒介装置,从而形成融媒时代媒介化艺术的新形态和新特质。数字媒介构建的虚拟艺术世界与我们身处的现实物理世界实现全方位交融、一体化融合。自媒体、流媒体的不断勃兴使艺术大家庭呈现出审美情趣多元化、审美风格多样化的艺术门类:既有网络影视剧、网络动漫、网络综艺、网络短视频,也有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竖屏剧、互动剧、沉浸式情景剧和数字舞台剧,还有各种虚拟歌手、虚拟偶像等与数字智能
2024-08-13
高晓虹 白晓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共同体的表征体系与传播创新
内容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源泉与价值归旨。以融合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传统文化中民族共同体表征的支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脉相承、多元一体与兼收并蓄的价值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话语要素,从精神标识、典型形象和民族故事等层面为融合传播实践提供了充足养分。以媒介融合推动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以渠道融合促进共同体传播有效互动,以场景融合建构共同体价值传播场域,可借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民族文化的融和传播策略。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传播;表征体系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融合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编号:23VMZ010)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4.06.00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文化是民族的
2024-07-24
赵雪波 张畅 |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三次历史转向
[摘要]中国国际关系学创立于旧中国,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中国国际关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一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的特征是“国际共运史”为主流;改革开放后开始了第二次历史转向,最大特征是“回归”西方话语体系的国际关系学本体;新世纪之交,国际格局急剧变化,全球治理理念和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符合时代需求,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第三次转向目标,也应该是世界国际关系学的方向。[关键词]中国国际关系学;历史转向;国际共运史;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学是皇冠比分网:国际形势、国际交往、国际问题、大国关系等研究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不同的称谓,也有过不同的体认、关注和研究重心。比如在20世纪初,国际关系学曾被称为国际法、国际问题、国际学等;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皇冠比分网:国际形势、国际问题的研究采用了苏联模式,以“国际共运”事务代表国际事务,以国际共运史研究覆盖国际关系研究。这些历史现象以及对这些历史现象的认识,导致今天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国际关系学起源认识出现了诸多分歧。不同于国际学界对国际关系学科创建于1919年的说法有较一致的认识,国内学界有关中
2024-07-24
周建新 王燕妮| 群众文化视角下中华民族故事叙事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故事的内涵丰富,呈现出多元性与一体性、依存性与独立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复杂特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要在准确理解并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寻找与之高度契合的叙事逻辑和叙事策略。凝结各族群众智慧的群众文化与中华民族故事同源同脉、共促共进,二者在叙事上不仅互为基础还可以彼此成就。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要立足各民族群众对故事的文化需求,传承并创造性使用民族文化资源,加大讲述民族故事的理论阐释,共奏全民族叙事大合唱,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词:群众文化;中华民族故事;叙事策略课题: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健全网络文艺综合治理体系的机制与路径研究”(编号:23YTA024)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4.06.00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故事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资源,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写着五千多年各民族“多元一体”的交往史、交流史、交融
2024-07-24
张鸿声 冯佳 |《问道 中国现代学者藏书与治学》代序
目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书,其渊源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作家藏书文化研究”。1这个项目在2015年立项,并于2019年完成结项。一有关中国现代作家与学者藏书的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作家所捐献或转让藏书的收藏单位对其藏书的初步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藏书目录、版本进行整理;二是对藏书中的批语进行整理;三是对藏书聚散进行考证。 皇冠比分网:藏书目录、版本整理。从图书馆学来看,其成果的主要形式是藏书书本式目录(可对外流通)或卡片式目录(只供现场查阅)。比如北京图书馆编《西谛书目》三册,还有中国传媒大学编《何其芳古籍藏书目录》、北京鲁迅博物馆编《鲁迅手迹和藏书目录》三册、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唐弢藏书目录》等。图书馆为读者查询方便,还会配备卡片式目录。此项工作在于让读者了解作家藏书的内容,便于图书的管理和利用。对作家藏书版本进行整理,则主要以图录形式,对藏书装帧形式、内容梗概、版本源流等做简单介绍。如于润琦《唐弢藏书》《唐弢藏书:签名本风景》、赵丽霞《鲁迅藏书签名本》、韦力《鲁迅古籍藏书漫谈》等。此项工作也只能由有条件接触原书的工作人员来做。由于这些工作人员大多不是相关领域的专家,故存在相当的不
2024-07-02
黄典林 安柯宣|数字新闻学:文化研究何为?
摘要 数字技术带来了新闻传播生态的整体性变革,也给新闻研究带来智识挑战。本文以文化研究视野中新闻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一方面剖析了新闻业的数字化转型给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新闻观念提出的革新要求,另一方面则探讨了经典文化研究理论在新闻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变与不变。本文认为,尽管孕育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和媒介技术环境均已发生改变,但经过发展的文化研究理论依旧能够为数字新闻学提供有价值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资源。数字新闻学应该在现有的问题维度上纳入文化批判的视角,从而拓展其解释和介入现实的学术潜能。关键词数字新闻学;文化研究;理论创新一、引言:范式对话与理论创新当代媒介生态正经历从传统“文字域”和“视听域”并行的大众传播格局向“数字域”主导的格局进行转型的过程,传播实践整体上出现了“制度化”越少而“个体性”越多的趋势[1]。 在新闻领域,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新闻生产、分发和消费流程的全面渗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新闻、新闻业和新闻学。技术和经济双重压力下新闻业的结构性转型,对新闻观念和新闻理论体系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研究者,都必须对传统新闻业和新闻理论的遗产进行重新审视[2]。什么是
2024-07-02
张晶 |气氛与反差
摘要:德国哲学家格诺特·波默倡导的“气氛美学”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波默在其《感知学》一书中又以“反差”作为气氛营造的重要条件。“反差”确实会使气氛具有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内蕴。从艺术创作来看,“反差”的运用尤有审美价值。这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有普遍性的呈现的。诗词中的气氛具有不可忽视的空间性。反差的存在与运用,使作品的审美空间具有强烈的张力。诗词作品中的气氛反差,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呈现在作品的表层结构中的,一种是诗人由于感受到的反差的激发而营造出的更为强烈的气氛。波默的气氛美学特具通感的功能,在中国诗学界,通感因钱钟书先生以中国诗词中的通感现象的阐发而广为人知。从感知的角度看,通感也是离不开反差的。反差并不是导致作品境界的支离,恰恰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形成了审美和谐。诗词作品正是因为反差的大量存在,而产生着更为渊深而又更为丰富的意境。关键词:气氛美学;反差;空间;通感在近年来的美学研究中,“气氛”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这与德国美学家格诺特·波默著作《气氛美学》在国内的译介有直接关系。因《气氛美学》在中国学界产生的重要影响,“气氛美学”也就成了美学的新论域。平心而论,波默并非是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089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
/
78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