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王达品、刘东建:坚持“三个把握”讲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2-05-30浏览次数:939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30日第6版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倾听讲授并参与讨论,对进一步建设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这些要求既一以贯之,又有新的内涵。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要坚持做到“三个把握”,讲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把握根本 增强办好思政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把握根本,必须坚守思政课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思政课建设作出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思政课战略定位、使命责任的阐释,核心内容和内在要求是一脉相承、高度一致的,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对教育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殷切期待。对高澳门皇冠体育:和思政课教师队伍来说,必须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始终坚守初心使命。

把握根本,关键是解决“能不能”办好的问题。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能否发挥其作用,关键看重不重视、适不适应以及做得好不好。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始终发挥“关键一课”和“灵魂课程”的作用。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中,依然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政策举措不实、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与建好思政课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高校党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作为责任主体,要在解决“能不能”的问题上下功夫,把思政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强化责任,靠前指挥,抓实抓好;既要解决共性问题,又要解决个性问题,不能简单化、一刀切,要注意结合实际找准突破口,形成特色优势。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建立了党委书记和两位党委副书记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机制,每位党委常委联系3至5名一线思政课教师,强化了全校抓思政课建设的合力,特别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探索了由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一起上讲台的“双师思政课”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把握规律 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力

把握规律是谋事之要、行事之策。建好新时代思政课,必须抓住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个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一论断深刻地指出了教育大计中教师为本的关键性作用。

对标“六要”,着力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交流交锋,教师必须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更好地用自己的信仰去引导学生的信仰。

注意围绕时代之问、学生关切,增强解疑释惑的说理能力。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对青年学生来说,简单灌输、空洞叙事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甚至会导致“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融合理论、历史、国际形势,通过生动具体的对比给学生以深刻的学习体验,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把握方法 全面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

当前,云网融合、万物互联,各种新旧媒体深度交融,青年学生获取信息方式、自我表达手段以及价值观形成过程都深受影响。思政课要善用全媒体手段,研究新媒体平台优势和特点,创新话语方式和知识呈现方式,构建起教师与学生、书本与网络、现实与虚拟一体化的整体性教学格局,推动思政课与融媒体的有效结合。思政课教师也应充分把握媒体融合的理念和规律,借助跨学科联合创新手段,让思政课在线上线下活起来、火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大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善用”上下功夫,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格局。社会大课堂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资源和鲜活素材,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用丰富生动的社会事例和生活案例,让学生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

(作者王达品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刘东建系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