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二十一届(2024)年会举办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770发布时间:2024-12-13

(通讯员 王甜甜 周召平 摄影 陈涟漪 蒋佳瑜 张玟)12月8日,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报党刊改革创新及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为主题的“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二十一届(2024)年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

本届年会由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青岛电影学院新闻传媒学院联合主办,传媒杂志社协办。年会聚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回信精神,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党报党刊如何进行改革创新,并聚焦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需要,探讨如何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经济日报社、光明日报社、北京日报社、天津日报社、石家庄日报社、前线杂志社、河北共产党员杂志社、南方杂志社等19家媒体的领导、专家和编辑记者,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南昌大学、广州大学、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1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师生,共计120余人与会。

主论坛会场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蔺海波,中国报业协会理事长张建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崔士鑫,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分别在会上致辞、演讲。中国传媒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作平主持开幕式。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蔺海波致辞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蔺海波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会议提出的“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为新时代的党媒工作和新闻研究指明了方向。恰逢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师生回信,希望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是学校的重大政治任务。本届年会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为核心,是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积极响应和对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再谋划、再部署、再落实,也为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精神以及深入探讨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宝贵契机,希望本次年会能够为推动党报党刊改革、促进新闻传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报业协会理事长张建星致辞

中国报业协会理事长张建星就年会主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报党刊改革创新及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分享了几点认识和思考。他指出,在时代变革和新兴技术的驱动下,主流媒体必须在媒介技术、内容生产、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的伟大进程中,党报党刊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意识形态“定盘星”、思想引领“风向标”的重大职责。因此,党报党刊需要立足根本,守正创新,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步伐,升级传播方式,重构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舆论支持和思想引领。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崔士鑫演讲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崔士鑫作了题为《推进党报系统性变革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演讲。他围绕党报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如何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出了四点重要见解:一要准确把握构建高效国际传播体系的重大意义,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舆论场的竞争本质上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影响力的较量,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然路径;二要紧密结合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改革基础;三要深刻理解格局重构、效能提升、机制践行等内涵,从传播格局、传播效能和传播重点三个方面系统推进,从而准确把握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实践路径;四要突出着力点,创新打造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在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需要有专门的人才队伍,主流媒体要在人才引进、培养、锻炼、政策等机制层面积极创新,同时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则需适应全媒体时代智能化发展趋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际传播培养更多后备人才。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演讲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发表题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六大转变》的演讲。他指出,在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紧跟时代发展,适应主流内容的需求,引领主流群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他认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六大转变表现为:从目标上,主流媒体应向主导媒体转变;从方式上,要从包打天下向领打天下转变;从功能上,要由单一的传播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从内容上,要实现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的统一;从载体上,要从全国媒体向全球媒体转变,并从单媒体向全媒体、从多平台向强平台转变;在评价体系方面,要从供给评价转向效果评价。这些转变为主流媒体在新时代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作平

主持开幕式

主论坛演讲环节分为业界视野和学界观点两个单元。共有9位嘉宾进行主题演讲,传媒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杨驰原、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彭焕萍分别担任主持人。

传媒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杨驰原主持“业界视野”单元主题演讲

在主论坛业界视野环节,石家庄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石家庄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范文龙分析了党报党刊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石家庄日报社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党报党刊如何创新其传播方式,向全社会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党报党刊在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坚持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激活作为主流媒体的生命力和创造性,发展多元融合的文化传播路径,探索出一条党报党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发展与繁荣。

中国生态文明融媒体首席专家,中国环境报社原社长兼总编辑杨明森以《新闻报道应该多一些生态关怀》为题进行了演讲。他通过三个具体案例,生动阐释了新闻报道不仅需要有人文关怀,还应具备生命关怀和生态关怀。在生态文明背景下,这种关怀已成为新闻报道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要义。

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党刊分会主任委员杨树弘在演讲中分享了皇冠比分网:如何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的思考。他指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全媒体已经成为资讯传播的重要载体,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和方式,对全球传播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面对国内外传播体系的深刻变革,主流媒体应以全局观和系统观为指导,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将正能量转化为主流舆论的大流量,形成良性互动的闭环机制,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和持续升级。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副总编辑魏晔玲回顾了过去十年党刊媒体融合的发展历程,并结合自身实践谈了自己的认识。她认为,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以来,党刊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适应新技术、创造全国性影响力和实现盈利模式突破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在融媒转型的大势之下,党刊要树立互联网思维,从“唯一”到“之一”转变,并放弃对“流量崇拜”的盲目追求,注重内容的深度和用户的黏性。未来,党刊在媒体融合道路上应坚持创新,以内容为核心,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中共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社总编辑李文亮围绕该社在媒体融合方面的自身实践进行总结。他指出,河北共产党员杂志社的媒体融合实践不仅仅是技术的叠加,更是内容、平台和运营模式的全面创新,同时结合具体案例分享了共产党员杂志社在党刊内容创作方面的创新举措。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党刊必须因地制宜,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新闻舆论“四力”的基础上,真正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融合发展之路。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彭焕萍主持“学界观点”单元主题演讲

在主论坛学界观点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邓绍根深入分析了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特点。他指出,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积极推进国家层面的人才培养规划的实施,通过“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机制的推广,有力助推了新闻传播教育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与媒体融合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数量持续增加,研究生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同时在新文科建设的进程中,新闻传播学课程与教材建设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与科研成果日益丰硕,成效卓著。

青岛电影学院副校长金梦玉以《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为题,从新闻传播行业的变革、新闻专业面临的挑战、青岛电影学院新闻专业的培养现状以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全面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面对行业挑战、把握发展机遇,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

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才让卓玛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分享了在民族地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经验与探索。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致力于服务民族地区,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闻传播职业素养,以及国情与省情的教育。学院还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建设了全媒体演播室、融媒体实验室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操机会。通过产教融合、科研成果和国际传播等多方面的努力,学院不断增强自身在民族地区的影响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主论坛最后,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红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发表了《2024年度中国党报党刊研究报告》主题演讲,她从理论、历史、实践、主体、技术革新和使命担当六个维度,对党报党刊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党报党刊史的新路径与探索、党报党刊全媒体的变革之路、党报党刊从业者的角色调适、党报党刊传播力的生态重构、党报党刊影响力的时代命题六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与总结,勾勒出2024年中国党报党刊研究的基本脉络。

本届年会设三个分论坛,分别为:党报党刊与中国式现代化论坛、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传媒教育改革论坛、学子论坛。与会嘉宾围绕年会主题展开交流与分享。


分论坛一:党报党刊与中国式现代化论坛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陆佳怡,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白树亮主持党报党刊与中国式现代化论坛;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副主任曼叶平,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海河传媒》执行副主编张洪伟担任点评专家。


分论坛二: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传媒教育改革论坛

《新闻界》总编辑段吉平,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副馆长、博士生导师牛慧清主持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传媒教育改革论坛;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新惠,北京日报社高级记者、北京市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原所长刘霆昭担任点评专家。


分论坛三:学子论坛

《新闻与写作》主编李蕾,青岛电影学院新闻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李楠担任学子论坛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成文胜,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副主编刘书峰担任点评专家。

本届论坛上共有50余名嘉宾作了交流发言或者提交了书面发言。在积极交流与分享之余,年会还组织与会嘉宾参观了传媒博物馆。

中国传媒大学党政办公室主任、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朱传欣,新华网编委、总编室主任朱永磊,新华社天津分社总编室常务副总编辑邵香云,经济日报社总编室编辑一室副主任郭存举,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天津日报时政部副主任、《海河传媒》主编魏彧,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蓉等出席论坛。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是中国传媒大学着力打造的党报党刊研究知名品牌,旨在促进学界和业界的深入交流融通,自2004年以来已连续举办21届年会。

本届论坛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要闻版刊发论坛消息,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金融新闻网、工人日报客户端、河北共产党员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