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科技日报发表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以“实践”赋能 涵养优秀学风》的文章,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在学风建设工作中的各项突出成果。文章强调:“中国传媒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以‘实践’赋能新闻学子,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涵养优秀学风,培养知中国、爱中国、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以实践成果服务国家和社会。”全文如下:
加强学风建设是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和科研创新高地的基础工程。中国传媒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以“实践”赋能新闻学子,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涵养优秀学风,培养知中国、爱中国、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以实践成果服务国家和社会。
扎根中国大地,顺应融合传播,弘扬优秀文化
中国传媒大学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带领学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数字化文化传播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培根铸魂之力,引导学生学党史、知国情,加强爱党爱国学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以专业实践成果推动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播。
案例素材1:“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融媒体作品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推进信息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带领学生打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融媒体作品——百个“红色云展厅”、百集“百年先锋”、百集“红色文物青年说”、百个“信仰·我的入党故事”,引导学生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过程中,弘扬爱党爱国学风。
以百集“红色文物青年说”为例,皇冠比分网:师生发挥视听融媒体专长,录制了全国105所高校青年学子讲述红色文物的视频,在后期编辑中融入文物图片资料、三维虚拟动画等媒介元素,制作了105堂视频微党课,让红色文物从纪念馆中“走出来”,将党史学习教育从“老师讲,学生听”转化为“青年讲,青年听”。2021年7月1日,《红色文物青年说》视频微党课在央视网上线,截至同年7月9日,观看量就达到1035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红色文物青年说”二维码海报
案例素材2:“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华文化”“解码中华文化基因”融媒体作品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传播,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带领学生聚合图文声像、虚拟动画等多种元素,研创了融视频视听作品,编创了“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华文化”系列融视频,在《光明日报》客户端刊播;制作了“解码中华文化基因”系列融视频,在中国新闻社各大新媒体平台刊播。
学校坚持强化创新理念、弘扬向上学风。在研创融视频的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顺应媒体融合传播趋势、运用前沿数字传播技术手段,通过图片、动画、影像、音效、解说等媒介语言,以及粒子特效、MG动画、三维建模、数码手绘等呈现方式,拓展移动端文化视听产品的表现形式,让中国文化“潮起来”。
“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华文化”二维码海报
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视听专长,服务公益事业
中国传媒大学坚持“教育报国”的初心使命,弘扬“知行合一”的优秀学风,倡导师生发挥专业所长,打造高水平的实践成果,以实践所得服务国家、社会与行业需求,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专业实践活动,立德树人、涵养学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案例素材3:“光明影院”无障碍电影制作与传播项目
中国传媒大学发挥视听创作专业优势,深耕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与实践,发起“光明影院”公益项目,500多名师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在电影对白和音响的间隙,插入对于画面的声音讲述,制成可复制、可传播的无障碍电影,为视障人士制作、传播无障碍电影,构筑了一条“文化盲道”。
师生志愿者坚持每年制作104部作品,近五年来,项目团队一共制作了近500部无障碍电影,打造了我国新时代首部无障碍年代剧《老酒馆》(46集),受到视障朋友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基于“光明影院”的公益实践,该校开设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媒体融合传播实践》,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公益情怀教育、文化传播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公益情怀教育摆在首位,不仅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引导学生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开展主题性专业创作,以实践成果服务社会公益,助力视障人士的文化共享。
如在2019年推出了“70年·70部”特别计划,按照新中国发展历程,师生从1949年至今的电影中,每年精选一部代表性影片,将其制成无障碍版本。同时,学校深入基层开辟“第二课堂”,在全国各地组织了近200场公益放映,带领学生将无障碍电影送到了大凉山、怒江、西海固等深度贫困地区,对国务院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了点对点覆盖。
目前,“光明影院”无障碍电影已经送到全国31个省(区、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送给全国2244所特殊教育学校,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中国长春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设立了固定公益放映单元,形成了积极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学校通过带领学生制作、推广无障碍电影,引导青年学子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把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化为公益行动,用专业成果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助力公益和文化事业,树立“知行合一”的良好学风。
近年来,参与项目的学生先后出版了《光明印记:我们的青春之歌》《光明影志:我与祖国同行》两本著作,记录了参与公益的感悟与思考。师生志愿者发起、成立了“光明影院”全国高校公益联盟,得到了百所高校的积极响应,形成了联动全国高校的学风建设与公益行动。
“光明影院”公益项目实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培养了一大批胸怀祖国和人民,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具备视听研究与创作专业能力的优秀人才,入选了2020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第五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项目,荣获了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多项荣誉。
“光明影院”二维码海报
培养优秀人才,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国际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以“实践”为导向,创新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育人体系,将“实践”作为教育的驱动力,把它从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转变为贯穿性元素和引领性力量,在实践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上推陈出新,努力推动实践成果走出校门、走向世界,引导学生以优良学风创国际传播精品,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出贡献。
案例素材4:国际新闻传播实践育人成果
立足国际新闻传播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带领学生在教学中开展实践,在实践中精进教学。学校基于国际传播实践项目,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双向循环的育人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真学问、长真本领、树优良学风,将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产出立足国际传播前沿的精品力作。
2020年11月,师生团队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荐,对抗疫题材时代报告剧《在一起》的《武汉人》上、下两集进行了英文版配音译制,并与国内外各媒体机构合作,面向海外大力推广、传播该作品,让各国观众及时了解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真实故事。截至目前,该影片已在27个海外媒体机构或平台上线播出,覆盖约45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际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团队摄制了《我们正青春:百年大党里的年轻人》系列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非中心译制成23种亚洲、非洲国家语言,在各海外媒体平台传播,广泛触达海外受众,海外社交平台总阅览量超5000万,视频播放量超700万,互动量达到300万。
《我们正青春:百年大党里的年轻人》二维码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