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教师到平台博主:思维与内容的转场

——专访中传电视学院于然副教授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校报浏览次数:2395发布时间:2020-12-22

“中景不能直接接近景,中景的下一个镜头必须直接接特写。”从抖音平台的摄影博主认识于然老师,到在课堂中上课,仿佛也是中景推进到特写的过程。昏暗的教室里坐满了人,其中不乏抖音上的粉丝转化,闻名选他的课。他是电视学院的明星教师,而今也是短视频平台上小有名气的摄影教学博主。

机遇:新视角与新上升

于然开始做视频是2019年的下半年,第一条视频上线已经是十月份。“初衷其实也算是机缘。学校一直在鼓励线上课程的建设,指导老师们做慕课。慕课也是录制,其他形式也是录,当时抖音又特别火,我想不妨试一下。我之前也尝试过直播,是陕西卫视《超级老师》节目的一场专场直播,但因为没有团队没有坚持下去。这次正好我的学生在创业做短视频,他们向我发出了邀请,年轻人比较熟悉现在的新媒体制作,可能就是‘有网感’吧。”进入于然老师的抖音主页,可以看到他的部分视频是课堂内容的片段。对于线上线下融合课堂的大趋势,于然老师谈到,“推荐大家做线上教学的转型,这样比较吻合未来线上线下教学的趋势。试着把自己课上的知识内容以视频之类的形式放到线上,我觉得侧面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考核和验证。”

作为一名教师,上课要跟学生交流,提供他们需要的知识和训练,但到了融媒体时代,传统课堂模式迎来转型契机,于然老师的短视频教学也面临着全新的变革。进军短视频领域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人设”的选择与建立。“我当时觉得,教师嘛,这就是我的人设。他们说不对,人设应该是能让大家感觉到温度的,或者说有‘体感’的。网络平台是通过人设和自我定位的明确,让平台用户通过定位来找到我,这是我开拓思维的第一步,意识到‘你是谁比做什么更重要’。其实这个思维也影响到我后来的讲课,我以前总觉得学生要什么我就得讲什么,如果学生众口难调,那我就尽量全面。直到经过这件事,我才发现我曾经的方式不对——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需要,而要先想清楚自己的定位,让学生更明确地了解我能提供什么样的知识体系,从而与自己的规划相匹配。学生试听后是否选课和观众看了内容后是否选择关注有异曲同工之处。”

账号运营初期,团队仅由两个人组成,学生负责总体运营和维护,于然老师负责文案内容输出。后期团队扩大到六七个人,增加了专门的文案创作、视频剪辑等人员,前期策划、流量监督、用户画像、平台对接、推广宣传及其他常规工作也是账号运营的重要工作内容。辛苦而又充满无限上升空间,这是于然老师工作初期的真实写照。

挑战:换种姿态 迭代而新

不断更新视频、吸引粉丝的过程中,于然老师的对自我和粉丝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对于学生而言,他是内容的把控者,而对于互联网而言,受众拥有的选择权给他带来了新的挑战。“其实我一直在按照课程建设需要照常更新我的内容,但粉丝数量开始起起落落,然后就跟团队讨论掉粉的原因和吸粉的机制。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是探索新媒体的体验和对受众反馈的悦纳和不断调整。”在经历了视频博主事业的上升期和瓶颈期后,于然老师总结了视频制作的几个关键点:“首先要给干货,有一定的信息量;长度要合适;最后要分析和把握用户心态,找准受众的诉求。”传媒大学摄影教师的身份为于然老师在短视频领域立足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对于他而言,中传教师的身份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担当。“总体来说人家认可你这个老师的身份,大家也会因为你的身份而信赖你、不容你出问题,所以更要认真考虑信息的准确性,所以这是优势也是压力吧。”

对于开拓线上课堂带来的收获,于然老师提到,线上线下课对于老师而言“姿态是不同的”,在线上课中老师首先体验到的是一种被关注感,摆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而讨论区能让大家有一个畅所欲言的地方,线上的反馈也会促使我及时调整线下课堂授课的思路和节奏。同时,线上课要求老师对内容有更精准的判断,把握好专业性,及时有效地让学生和观看视频的粉丝掌握知识。“受益于做短视频与订阅者的互动,我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进,会开始及时跟踪学生们的学习进度,这又反哺了短视频内容的制作,二者是相得益彰的关系。”于然老师也对短视频团队以及在校学生助教团队表示了感谢,“不断摸索和反思让我们在维度上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这个案例的成功让他们在短视频垂直领域拥有一些发言权,我也很欣慰,靠内容实现自身价值是我一贯推崇的事。”

新模式的探索加快了忙碌的脚步,线上线下课堂的精力分配与权衡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的学生是对于我来说还是第一重要,当那一张张脸、一双双眼睛望向你的时候,就不敢去想其他的东西。所以线上就只能说是勇敢尝试,认真做好每一步的前提是保障线下基础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顺利完成。”

面对新时代传媒人,于然老师提出了这样的寄语:“我特别希望大家能够敢于走出舒适圈,未来迎接大家的责任是做一个优秀的传媒人,就像之前的毕业生在疫情爆发后,第一时间奔向武汉,这份社会责任压到肩上的速度在毕业那一刻将远超大家的想象。同学们要吸取的不仅仅是课堂的知识,还要有充分的社会阅历、实践经验和适应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始终支撑你站稳脚跟的,是对时代和社会的准确理解,以及优秀的意志品质,这也是我和同学们要共勉的。”

(编辑:余蓉茜)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