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专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书记卜希霆

来源:光明文化浏览次数:80发布时间:2019-12-02

卜希霆,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书记、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主任、硕士生导师。兼任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秘书长、中华文化促进会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青年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城市中国广电媒体联盟顾问、爱奇艺文学院特聘专家。编著《创意起底——文化创意产业先锋思维解码》《对话创意领袖》《网罗城镇——未来城市的想象力》《创意营造学》等书籍;起草并制定《品牌价值评价农产品》国家标准;主持国家艺术基金“动漫企业高端管理人才培养”项目;主持起草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研究及代拟稿》《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规划》《雄安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等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

文化创意越发达越能赢得世界的青睐

记者:文化创意对于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具有怎样的意义?

卜希霆:恩格斯曾经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化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底色,创意则是铺展美好城市蓝图的点睛之笔。在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珍重文化根脉建设,让文化不断引领城市发展。建筑学家沙里宁曾经说道:“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决定一座城市的吸引力,特色愈鲜明,创意愈发达,就愈能赢得世界的青睐。

【名家话文化】卜希霆: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首都应“以文化城,文化营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记者:要加强首都文化建设,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卜希霆:“文化城市”并不单纯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城市,而是指以城市文化为核心手段组织城市经济活动、社会网络与空间形态,支持城市文化多样性需求,通过文化手段降低趋利心理(作为增长机器的城市本质)。简单而言即是“以文化城”,用文化提升首都居民生活品质、用文化促进城市发展。

首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是多方面、多层级的,精神文化需要是人们需求的最高层级。城市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切实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通过生产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解决当前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所以,发展“文化城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题中之义。

“文化营城”即通过重塑城市审美、再造空间认知,凝聚共生力量助力于城市建设。首都“文化营城”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从顶层设计层面塑造好“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以及“永定门-钟鼓楼-中轴线”这“三带一线”构建起来的首都文化发展经纬线,做好城市文化发展规划。其次,要因地制宜进一步梳理首都文化特征,开展有针对性和特色性的首都文化建设,营造北京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最后,加强便民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做好首都文化传播,提升全国文化中心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物的消费”向“时间消费”转化,群众满意才是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

记者: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为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首都文化建设应确立怎样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卜希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承载,所以,创造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将成为首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新的特点,也正面临“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的转变,进而带来消费的不断转型升级,消费空间正日益从满足人的“物的消费”转化为以提升人的精神消费为目标的“时间消费”,这将进一步改变甚至颠覆传统消费空间的表现形态和文化内涵。

【名家话文化】卜希霆: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文化动能”将成为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而城市则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重要消费空间;“文化动能”将以城市为载体,用文化引领转变城市的发展逻辑,用群众满意度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标准和指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城市”,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场景空间和消费内容。

具体来说,就是要打造文化品牌识别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产品,用文创产品与老百姓的生活相连接;提高文创衍生力,持续不断生产新的文化内容;丰富文化想象力,不同文化产业间相互助力;提升产业驱动力,例如使用抖音等新媒体讲述北京故事(比如胡同文化);拓展故事传播力,利用新科技和趣味性吸引大众眼球;加大场景吸引力,打造百姓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空间,为人民文化记忆提供时空载体;增强文化遗产创造力,文博和文化单位要加强创新和转化能力。

首都的文化传播应与“一带一路”连接起来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规划》,首都文化建设如何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传播中国声音?

卜希霆: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研究团队参与制定的《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旨在全方位提升我国文化领域开放水平,秉承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合作理念,构建文化交融的命运共同体。要着力实现以下目标: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整体发展机制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文化交流合作协调发展态势,文化交流合作机制逐步完善;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中国文化中心,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各类艺术节、博览会、交易会、论坛、公共信息服务等平台建设逐步实现规范化和常态化,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基本形成;打造文化交流合作知名品牌,继续扩大“欢乐春节”品牌在沿线国家的影响,充分发挥“丝绸之路文化之旅”、“丝绸之路文化使者”等重大文化交流品牌活动的载体作用,文化交流合作品牌效应充分显现;面向“一带一路”国际文化市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文化贸易渠道持续拓展,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文化产业及对外文化贸易渐成规模。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步伐加快,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其中,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71.2亿美元,同比增长10.2%;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为293.9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其中,数字文化产业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作用日益凸显。《文化贸易蓝皮书:中国国际文化贸易发展报告(2018)》也显示,大数据、互联网的应用将有效规避因文化差异、产品同质化等供需错节因素所造成的贸易损失,将对整个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发挥重要影响。

“文化互鉴”并不是趋同式的发展,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相互学习。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5年以来,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国、各地区、各族人民交流得更为密切,也为文化产业跨越国界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带一路”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贸易之路。各国间文化贸易往来频繁,首都的文化传播应与“一带一路”连接起来。通过举办文化节展、向外输出中国电影、网络文学、演艺等方式,加强首都文化传播力。过去,国际文化交流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世界级的大会很少到中国来开。但现在像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北京园博会等越来越多的世界级盛会选择在中国举办,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交流方面主导权和话语权的一个新的变化。首都北京也应该主动规划、举办更多的世界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增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尤其是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交流合作,努力打造成为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最佳舞台。

发挥国企优势带领创意园区企业成长

记者:您认为北京的文化产业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卜希霆:北京市十分重视文创产业的发展,在2005年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2006年便成立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以推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014年,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由文化部批复设立,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业、动漫游戏业、演艺娱乐业、艺术品交易业、数字文化产业。实验区以“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定福庄”一带78平方公里为核心承载空间,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等创新,全面提升了首都文化创新水平,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更好地发挥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

  北京市的文创园区数量不少,但在文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重复建设、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大多数文创产业园区由民营企业建设,便会出现逐利而忽视园区公共文化责任承载,不注重企业社会效益,受市场影响波动大,缺乏主动服务。文化培养的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种精神财富和信仰。要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国营企业是有优势的。比如首创朗园,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就做得很好,已成为北京一个新的文化地标。他们的模式不是房租收益,而是综合运营产出的复合效益,为园区内上下游企业打通合作通道,提供金融、物流、物业服务,搭建实用的管理系统和社群系统,与入驻园区企业共同成长,扶持、推动了罗辑思维、穷游网等一批新兴企业从朗园起步并不断发展壮大。

文创管理人才应具备“五商”

记者:每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请您谈谈文化产业管理从业人员应重视哪些能力的培养?

卜希霆:北京市专门设立了人才培养基金,通过建立产学研一体人才培养基地,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人的培养。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成为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首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试点院校,2006年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深度参与了北京市尤其是朝阳区文创产业的发展进程。在十余年的文创人才培养过程中,皇冠比分网:不断探索文创人才的培养模式,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我认为未来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五商”,即:智商、情商、财商、科商和艺商。

智商是指在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商是一种管理力,比智商更重要,一方面是科学驾驭自己,做好情绪管理;另一方面是有效管理团队,经营好合作伙伴以及上下游之间的关系。第三是财商,是对项目投入产出比的精准计算,做文创不能不“算账”,要考虑好项目到底值不值得投入时间、金钱和资源。这需要极强的、科学的规划能力,需要对市场进行精准的预测,也需要有风险控制意识。第四是科商,文创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最终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以符合现代审美的方式去呈现。要了解新科技、新技术,用新科技开创颠覆性的新产业。比如《阿凡达》这部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将3D技术推向了全球,引领了新的消费模式和习惯的形成;再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无论是技术、画面、人物、故事等层面,都是近10年来国产动画里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用程序生产动漫,新技术的加持让影片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第五是艺商,要做好文创管理,艺术素养特别重要。艺术素养需要长期积累,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世界各国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首先要培育文化底蕴,其次要具备艺术的鉴赏力、感受力和表达力。面向未来,对于新时代的中国而言,在全球化的今天,培养“五商”兼具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战略选择。

(编辑:尚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