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皇冠比分网:成立六十五周年,外语系作为建校三大系之一,庇护着全国首个成立的葡萄牙语专业走过五十九年的风雨。几经坎坷,或是幸运加持,从北京到澳门,到巴西,到葡萄牙,到非洲葡语国家。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一批批精外语、通传媒、强能力的广院葡语人,利用小语种走向大世界。喻慧娟老师作为广院葡语人,用自己的行动,为学校葡语专业发展做着贡献。一起来感受一下喻老师的魅力吧!
喻慧娟老师在巴西利亚
采访喻慧娟老师是在一个下过雨的午后,坐在客厅里,阳光伴着蝉声穿过窗户,洒满了地板。喻老师坐在沙发上,用略带江苏口音的话语讲述着她的故事。
广院
“说起来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喻老师的一位学长在她前一年考取了广播学院,提醒她如果有机会就在志愿上填上广播学院,所以除了中国工程科技学院,喻老师在附加栏里面报了广院。种种机遇促使着喻老师来到广院学习,“与传媒大学结缘”。
当年来自巴西圣保罗的年轻教师罗萨利娅(ROS?LIA),用启发式教学法。“我们上第一节是不发教材的,老师进来手里拿着一支铅笔就 Que é isto?Isto é o lápis.(这是什么?这是铅笔。)那样开始了教学。”下课后喻老师不断复习讲义和课上教的内容,和同学结对练习简单对话。
6512葡萄牙语班女生同ROSALIA的合影
喻老师说,她有个深刻的体会,学外语的人一定要张嘴,练习外语的时候一定要发出声来。只有发出声音来,才能知道自己的发音准不准。外语要多说,和老师说,和同学说,甚至同自己说。
作为文化大革命前的最后一届大学生,喻老师和她的同学们从1966年6月起就中断葡萄牙语学习,开始忙搞运动,老师们仅给他们留下一些教材。1967年底随着大学生“复课闹革命”,喻老师与同学们一起下乡到河北望都县,接受老师的教学。“每个大队或者每个小队都有个社部,就在社部里头上课。我们班20个人,每天围着煤炉上课。”那时已经临近毕业,老师来不及细讲,只能把语法教授给大家,词汇全靠自己积累。所以喻老师的大学四年中,只有第一年和最后一年真正接触了葡萄牙语,老师只是为学生打了基础。喻老师说“我们这一代人搞葡语的不多,像我们这样留下搞葡语的,都是在后来实践中把葡语掌握起来的。”
喻慧娟老师及同学在河北望都农村复课时合影
国台
广播学院外语系的招生,适应着外交、外宣的需要。当年小语种学生除了一部分去了外交部,大部分都被分配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喻老师遗憾,“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大家都应该会到广播电台”。65级葡萄牙语两个班学生一共40人,最后只有4人被分配从事葡萄牙语工作,“其他就都分到各个地方去了。后来有一些同学自己又经过回炉,自学葡语,利用了改革开放后有的部门和地区急需葡语人才的的机会,重新从事葡语工作。但即使这样,我们40个人里头搞葡语的也不到十个。”
喻慧娟老师播音工作照
幸运地进入国际广播电台后,喻老师先从翻译做起,逐步过渡到播音。“翻译的适应期是如何将原来学的单词用到翻译上,能把简单的中文新闻消息翻译出来。播音的适应期就是如何做到发音准确。”1969年喻老师进入电台,第二年就开始播音。说起刚开始播音的情形,喻老师认为实际上她只是在念稿,“我多少年以后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播音。在适应期的时候那真的仅仅是学徒,在整个播音过程当中,要慢慢琢磨。”要播音腔但不能过分做作,要声情并茂,把情感放在声音里面表达出来。
2004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葡语部在巴西举行听众见面会
喻慧娟老师与退休同事参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葡萄牙语开播50周年纪念大会
喻老师说,国际广播电台外语广播是一种集体劳动,其中最主要的是翻译和播音。大量的稿件需要从中文翻译成外文,最后通过播音员广播出去,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行。但无论哪个环节,都需要过硬的外语技能,尤其是播音员。并不是每一个翻译都能当播音员的,这需要更加刻苦的训练,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翻译
喻老师的职业生涯从广院毕业开始,翻译、播音、主持、记者,每一份工作都离不开中葡翻译。她认为从事翻译需要丰富的词汇量、广阔的知识面,并且留意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永远不要认为自己的词汇量已经够多了,什么情况下都会出现一个你不熟悉或忘记的单词”,喻老师拿自己在国际广播电台巴西记者站工作的经历举例说,“没有一个翻译是带着字典走的”。2001年有一次国内的西藏代表团访问巴西,代表团团长讲述完西藏的情况后,一位女士询问中国是否还属于campo socialista(社会主义阵营)。“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是什么。社会主义阵营是我们60年代和70年代的词语,这个词隔得很远,突然就想不起来了。后来我顿了一会,总领事就在下头给我提词。”翻译都要脚踏实地,会有不懂的,但是在不懂当中要慢慢学。翻译人员知识面越广,越能正确理解需翻译的内容、越能正确运用词汇表述,翻译速度也越快。这就需要平常积累知识,平常多练,多用心。
80年代喻老师留学巴西,不放过任何可以学习语言的机会,甚至坐公交车时也留心听行人的对话。她说,“你要听,听懂了以后还要琢磨她这句话翻译成中文的句子,而如果是这样的中文句子,你会去怎么翻译为葡语?在等公交车的时候我听两个人说O ?nibus vem vindo(公交车来了)。没有一个学葡语的中国人能够这么说的,一般都说个Vem o ?nibus 就行了 。可前种表述带有电影镜头似的感觉,细腻的语言表述。这就是葡语”。语言的组织很微妙,拿到大段外文后,透彻理解了,才能把它说成完全符合的中文。所以葡萄牙语学习不仅在课堂上、在工作中,还在生活环境里,整个社会语言环境都是学习的地方。
喻老师几十年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事葡萄牙语翻译、播音主持工作,但也利用业余时间翻译出版了百余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2012年受中国翻译协会表彰,获得“资深翻译家”称号。她说,通过翻译葡萄牙语的文学作品,掌握的葡萄牙语获得又一次升华。
喻慧娟老师赠送译作并留言
记者
说起记者生涯,喻老师说“又难又不难,难的是机遇难得”。
1999年1月8日,喻老师受命去巴西里约热内卢创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巴西记者站,并担任首席记者。这对她是个巨大的考验,当然也是机遇。从买房子到办理各种各样的手续,从作为记者采访总统、政府官员、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平民百姓、各种国际会议和各种突发事件,哪一种都离不开扎实的外语基础。除了语言,记者还要善于抓机遇。
喻慧娟老师采访巴西著名作家亚马多(Jorge Amado)
喻老师回忆,某日中午出门遛弯的时候,迎面遇见了巴西足球明星罗纳尔多。“记者在外头,你时刻都要想着自己是个记者,机会什么时候都会有。”,“看着罗纳尔多来了,本来是迎着面过去,为了等待机会我就慢慢往后退,后来退了几个街区,带着设备的同事来了。我们马上过去,和罗纳尔多一家合影,还完成了对他的简单的采访。”
喻慧娟老师采访巴西球星罗纳尔多
2002年的世界杯中国队跟巴西队有一场比赛,当时巴西队主教练练斯科拉里的新闻官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记者吹风会上,喻老师提出希望采访斯科拉里。“希望特别渺茫,当时他是世界关注的人物。后来有天突然一个电话,说斯科拉里答应采访,但是明天下午2点在他Porto Alegre的家里。”当时已是下午4点了,喻老师赶快收拾行李去买机票,飞到巴西南部的愉港(PORTO ALEGRE),在斯科拉里家里做了一次十分成功的采访。
喻慧娟老师采访巴西队主教练练斯科拉里
对于记者工作,喻老师认为“说难是难,但是你要去争取,如果不争取的话,就没有希望。你去争取了,机会还是有的”。她说,当一个好记者,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过硬的业务技能,唯有经风雨方得见彩虹。
情感
毕业多年,喻老师对广院的情感还是那么深厚。
喻老师数着广院的楼号,回忆起大学时代的生活。“我们(从复兴门)搬到东校的时候,那边就只有六个楼,1号楼就是最大的那个教学楼,2号楼就是女生宿舍有两层,我与我们班另外5个女同学住在2号楼2层东头北边第2间。3号4号男生宿舍楼,5号是教工宿舍和办公楼,6号是院部办公楼。然后就是食堂,还有我们3月份到6月份辛辛苦苦挖出的一个大水池子,游泳池!”喻老师略带遗憾,“那时候搬砖头好累,最后也没下水几次。”
工作后,喻老师“还是想为广院做点事”,例如葡萄牙语专业和巴西南大河联邦大学的交流协议,喻老师也参与牵线搭桥。
“是广院把我招来到北京,后来我的这一辈子的工作,都是跟葡语翻译葡语广播有关。这也是广院给我的机遇。”
从北京广播学院的毕业证书到翻译和播音技术职称的聘书,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予的多项广播节目的获奖证书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授予的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证书及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授予的中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证书,记录了喻老师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从事葡萄牙语翻译播音及新闻传播工作历程。
喻慧娟老师获得的荣誉证书
寄语
“我觉得你们都是遇上了好的时代,有很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才能。但机遇永远为勇者准备,成功永远属于脚踏实地、认真干事的人。一定要知道,学校里学习的葡语仅仅是葡萄牙语言当中的沧海一粟。所以希望你们多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在中葡语言的翻译里头滚爬摔打,才能练出过硬的双语人才。”
从江苏到北京,从北京广播学院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青春年少到鬓发微霜,喻慧娟老师以葡萄牙语为圆心,画出了属于她的一方天地。正是有了如喻老师一般的校友,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葡萄牙语专业才能一步一步走到如今,筚路蓝缕不失初心,脚踏实地步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