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师生命运共同体”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4186发布时间:2019-06-15

 

 

植根马院 续中传文化基因

2001年武闽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2004年硕士毕业后,她选择了留校执教。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时至今日,当年的北京广播学院早已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校也实现了从广电专科学院到如今设施齐全、人才辈出的传媒高等教育知名学府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见证并经历了学校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大发展的武闽,也从当初怀揣梦想的恰同学少年成长为一位风华正茂、立德树人的追梦女教师。谈及于此,武闽老师饱含深情地说:“‘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中传文化基因早已深深融入我的血液,感谢中传多年来的培养,我只有勤恳工作、深耕教学,竭力为新时代培养、服务一流传媒人才,才无愧于母校。”

毕业留校后,武闽响应学校号召奔赴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全身心投入到南广学院筹办和最初的教学建设当中,两年的南广教学生涯为她日后从事思政课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回到本校后,武闽又获得了在学校行政部门工作的机会。谈起这段时光,她笑着说道:“行政工作拓宽了我的眼界,让我能够从学校整体战略发展的高度去审视和理解我目前正在从事的一线教学工作,让我受益匪浅”。

2013年,武闽正式调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自此便扎根马克思主义学院,踏踏实实地和思政课打上了交道。“我对思政课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武闽老师说她从小是听着长辈们的英勇革命事迹长大的,而她的父亲也是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种家庭教育和氛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武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以说“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武闽来到马院,既是自己的理想追求,也是家庭传承的缘分使然。

 

播种课堂 打造师生命运共同体

谈到钟爱的教学工作,武闽老师一下子神采飞扬,她半开玩笑地说道:“每次上课都提着一股劲,上了思政课后,嗓门都变大了”。武闽老师说洪亮的声音既能给自己提气,也能提升课堂氛围。

“最初来到马院的时候,突然面对100多名学生的思政大课堂,压力还是很大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下简称“当代”)是一门面向本科大三学生开设的思政课程,这个阶段的学生经过中传老师们的精心培育,视野和思辨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为了在教学方面获得学生们的认可,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武闽可真没少费心思。“虽然我从事教学的时间有限,但我相信勤能补拙。”为此,武闽老师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投入到每堂课的课前准备中。刚到马院的时候,武闽老师的孩子还不到1岁,为了弥补照顾孩子而损失的时间,她经常在哄孩子睡着后再起来继续备课到凌晨2-3点。平时只要不上课,她就会尽可能去图书馆翻阅资料,查漏补缺,完善课件。

“马院有许多讲课特别棒的老师,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武闽老师说,当时她经常穿梭于学院其他老师的课堂取经求教,而马院老师们也都不吝赐教,特别是当代教研室主任吕艳君老师给予了特别多的教学指导,这些都对她尽快适应新岗位、迎接新挑战大有裨益。就是这样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武闽老师在教学实践的摸爬滚打中,慢慢凝练出了一套深刻的教学感悟,形成了一种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新时期青年人的特点,武闽老师常常反思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试图找出某种身份的关联性。武闽老师从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汲取灵感,巧妙地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定义为“师生命运共同体”。她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何尝不是命运共同体,破解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难题,需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树立共赢的教学理想,其中“共”是这一理念的核心价值和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