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把自己看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她,尊重年轻人的个性,把学生看成最可爱的人,常说“和年轻学生在一起,是一件幸福的事儿”。她常常和同学们一起到博物馆去上思政课,鼓励同学们在主动探索的体验中感受到真实的力量,在与文物的近距离接触中提升对理论课程的认可度,同时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她就是皇冠比分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杨倩老师。
(杨倩参加2018年北京大学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
怀揣一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赤诚之心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杨倩老师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从肤浅到深入的过程。杨倩老师从1999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在读期间幸运地得到了许多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前辈的指导。导师们的著作给了她很多的启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走向历史的深处》、《历史选择论》、《追问信仰》等书。这一阶段规范的学术训练,让她更全面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为她在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岗位上继续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青涩入门的懵懂学生到专业理论学习的研究者,再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在不同的身份转换之间,也让马克思主义这一信仰的种子,在杨倩老师的心底生根发芽、茁壮生长。
她总是说,一路走来,身边有许许多多资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用朴实的人格影响着她。她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次,是2012年在英国访学期间与张付院长到伦敦海格特公墓瞻仰马克思墓,看到平时严厉而坚韧的张付老师在墓碑前潸然泪下那一刻,有一种真实的力量深深打动了她。“这是我与她同事这多年第一次见到她如此动容,让我真正读懂了一位用青春和职业生涯去奉献给马克思主义的前辈。”
(杨倩老师和学院同事在一起)
博物馆在哪儿,思政课就在哪儿
杨倩自2008年进入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以来,一直致力于挑战思政课堂“空洞乏味、枯燥无趣”的刻板印象,总是想着让自己的思政课堂“丰富生动”起来,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杨老师认为“当前的大学生是最朝气蓬勃的一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步入大学的每一位同学的必修课,要受到青年学生们的喜爱,思政课就必须紧跟年轻人的步伐。”杨倩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慢慢摸索到利用博物馆的资源来丰富思政课教学形式是受到同学们喜爱的方式。她认为,首都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众多博物馆,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契合,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为题,在皇冠比分网:开始了用博物馆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尝试。
大学生到博物馆去学习必然要与其它年龄层次不一样的学生有所区别,怎么设计符合大学生兴趣特点的场馆学习形式是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杨倩老师在英国访学期间,在欧洲各大博物馆参观时总是碰到一些青年学生团队和老师一起来上课,好奇地萌生了调研大学开设博物馆教学情况的想法。于是很快发现到威斯敏斯特大学的课程表有一门《伦敦当代艺术》的课程,地点写的是“TBC”的缩写字样,经过向教学秘书询问,意思是地点待定,因为这门课每一周都会到访伦敦不同的博物馆上课,留在学校教室的讲授和讨论时间不超过课程学时的一半。同时,在跟随旁听的旅途中,她向授课老师详细地请教了很多博物馆学习的任务设置细节,也分享到了同学们的探索乐趣,很快领会到了鼓励同学们在博物馆主动学习背后的西方“建构主义教学”方式的精髓。回国以后,杨倩老师就开始着手将这种在博物馆中“完成作业单”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我们学校的思政课程当中去。
(与同学们到北大听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