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凡能站到时代前沿从事艺术理论研究或学术评论的学者,无不是与时代演进的文化方向默然契合而独具理论个性的。在曾庆瑞洋洋洒洒20卷的《中国电视剧艺术理论集》里,其理论创新的锐气、激情和敢于担当的个性品格,恰恰凸显出他数十年如一日,一贯地坚守着电视剧精神家园而矢志不移的可贵实践。
王朝闻先生作为前辈美学大家,早在30多年前,曾在厦门大学召开的一次美学研讨会上专门讲过理论个性这个问题。记得当年朝闻先生是这样说的:艺术家要有个性,而美学研究者要不要有个性呢?我的观点是肯定的。还说,事实上,研究者的理论个性,是经由长期的理论积淀和建树才形成的,并体现为学术成果的独特性、独创性和独立性。他又说到,任何权威的见解,也只有真理的相对性,如果面对千变万化的文化、美学现象,没有独立思考所形成的独特见地,只不过作一些复述性的判断与推论,这就意味着学术研究的停滞不前。
庆瑞老师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学、艺术、美学的诸多学科领域,而其主攻方向则是电视剧创作及其艺术理论的建构,在中国电视剧艺术理论学科建设方面,他是早期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特别当中国电视剧从初创期进入盛年期这个发展阶段里,他承前启后,其理论个性焕然升华、独立发声并引领学术风潮之先。
1958年我国电视剧诞生之初,有蔡骧、胡旭、梅春等这一代人为中国电视剧筚路蓝缕、草创立业,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掀开了我国电视剧历史崭新的一页。
“文革”后,迎来了革故鼎新的新时期。我们不能忘记的是金山先生,他当时是中央戏剧学院的院长,由他来筹备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这个日子是1982年4月4日。过了半年,金山先生就去世了。他为了筹备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早在1981年,他就向当时的中宣部写信,呼吁发展中国的电视剧文化。而且他还提出要发动电影和戏剧界的群众,他说全国有近三千个剧团,年产一部,已经可以出品三千集电视剧。但是,当时我们电影学界与业界人士对于电视剧这一门新兴的视觉文化品类的诞生,反应是比较迟钝和漠然的,没有参与进去。当时一種習慣性的思维是:电视剧止於家庭空间,茶余飯後,还不入流,它的美学特性和边界显然还是相当模糊的,这里,恰恰潜藏着诸多有争议与待开创的学理课题。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迎着我们文化复兴的大潮汹涌,庆瑞老师以主体进取的姿态投入了这个领域,他将电视剧艺术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1993年5月,在雁栖湖畔举行的电视通俗剧研讨会上,恰恰也正是在这个研讨会上和会后,庆瑞老师响亮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他列出了与雁栖湖会议前后诸多论及电视剧文化的通俗性时所发表的形形色色的观点,并列出了12个分歧点,归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夸大泛娱乐化而放弃人文关怀。庆瑞老师以反潮流的胆识和勇气,大声疾呼,强烈呼吁要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这一点,在当时就具有一种扭转局面的意义,不妨说,因其引发出激烈的争鸣而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
处在当时的文化语境里,如果没有一种反潮流的锐气,不能看到电视剧艺术方向性的发展,就只能随波逐流。大家在庆瑞的文集里面可以读到,比如《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就是对雁栖湖会议的反思,当时就能提出一系列特别深刻的见解,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对这次会议的思考,他树起了一杆独创性大旗,就是我们在电视剧里面要不要坚守精神家园?曾庆瑞的这种反潮流精神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文化事件,彰显了他捕捉理论动态、理论信息、理论焦点的敏锐性,倘若不具备理论个性的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诚然是做不到的。而现在我们影视学科方面的若干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很多都缺乏理论个性的弘扬,往往局限于归纳前人的成果,而且很多都是源于第二手材料,甚至连看过第一手理论原著作品的人也不多。当今我们影视院校的文化学术研究显然是比较浮躁的,在这种时候,我们来重读庆瑞老师电视剧艺术理论的煌煌巨著,我觉得最核心的命题就是一个理论个性的培养和升华。
笔者认为,理论个性并不是一个书斋里面的产品,不是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的推理,它既要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又需要与我们时代文化思潮演进的大趋势互为应和,更要在中国电视剧文化主体性创造的实践里得到验证。敢于进入文化主体性创造的实践,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引领潮流的前卫者。
我与庆瑞老师同在北京大学中文系56级就读,作为同窗挚友,自毕业而迄今,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友谊以及学术上的切磋与交流。我觉得,他的理论个性贵在勤于学,敏于思,重在实践,充沛着文化的自信而锐意进取。他思考的敏锐性,是透过大量的学术积累来实现的。他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跟时代对话,并以文化自信、主体进取的姿态而融入到时代的主体性潮流里的。
当我们论及民族文化的时代主体自觉时,绕不开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张力关系。面对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和挑战,我们需要拥有一个前瞻性的理论视野:我站在什么地方,面对风从何方来,清醒地懂得我将走向什么方向,就此而能提出一些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这诚然是一个学者所应禀赋的理论个性与时代使命意识。
由此联想到美国著名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的一番论述,他说,在当今文化领域里,怎样克服高技术(High Tech)与高情感(High Touch)不相平衡的问题,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与前瞻性的课题,他强调地呼吁道:“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未来国际文化高端的交手,首先要比的就是,中国电视剧的主体创新及其产业运作的智慧。我们的电视艺术家唯有与时俱进,葆有一种文化的韧性和定力,向文化和审美的多样性拓展。促成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与和谐,拍出更多不负于时代的好作品,以赢得世界更多观众的喜爱。
在坚持理论个性的自觉上,庆瑞老师有一点非常可贵,不但重在实践,而且勇于开拓,坚韧不拔,执着如一。理论个性的可贵性,就在于紧紧追踪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把自己的学术思考,对电视剧现状的思考,融入到时代演进的大趋势里。笔者曾在好几个学术研讨会上,一再提出,我们做影视、做媒体、做学术的人,应当坚守三个“自”,即:自省、自律、自重。所谓自省,就是要敢于面对自己的失误,面对当下大众语境当中的种种负面现象反思自身而不随波逐流;所谓自律,就是要在“当下与终极”之间凸显人文的终极关怀,而不是一味地去炮制所谓的“感官盛宴”;而所谓自重,就是要注重学者自身的理论个性及其文化建树,突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突出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作好一个称职的文化领航员。
曾庆瑞老师令人敬佩的地方,就在于他是一位与时俱进的学者,自觉地强化着电视剧现代文化品位的提升。从课堂到艺术创作到文化批评,他的人文坚守是一以贯之而从不摇摆的。与现今有的学者沦为“墙头草”,哪边风大就向哪边倒,断然有别。
诚然,新一代,包括80后、90后、或者00后,不乏智者与聪慧出众者,他们必将在推动中国电视剧艺术理论学科建设方面做出新的、杰出的贡献。然而,作为在最重要的精神财富的继承上,创作要有创作个性,理论要有理论个性,这就是我从庆瑞老师那里得到的启示,一点学习之心得。权且以此代序,互励而共勉。
草于2017年10月24日
(编辑:尚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