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学校2018年“爱岗敬业标兵”评选结果揭晓,8名工作作风良好、乐于奉献的教师和职工脱颖而出,获得荣誉。博士生导师、数字媒体技术系副主任杨成是其中一位获奖老师。他长期从事智能媒体服务与安全领域的一线教学、科研工作,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传媒大学教学名师,获包括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10年科技创新一等奖在内的10多项北京市教学、科研奖励。
采访约在主楼601,杨成老师的行政办公室主楼。房间布置得非常简洁,一台电脑,几本零散却摆放整齐的书。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办公桌上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杨成老师笑着说,“我不常待在办公室”,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大多在实验室里完成。
坚持投入,不断创新
当记者问到杨成老师被评选为“爱岗敬业标兵”的感受时,他说:“真的是有些意外,学校有很多爱岗敬业的教职工,工作做得非常好,是我学习的榜样。”杨老师谦虚地说,自己做得事情多且杂,精细程度还不够,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离不开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正是因为他们的支持与配合,数字媒体技术系、教学与科研团队才能更好地发展,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非常感谢大家。”
“坚持投入,不断创新,以人为本”是杨成老师给“爱岗敬业”定下的标准,这不仅是他的教学理念,也是他的工作态度。从2005年充满激情的来到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杨成老师一直在一线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工作。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管理都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杨老师总会用智慧化难为易,用创新思维寻求未来发展。杨老师告诉记者,创新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重要的途径。爱岗敬业不一定要显得多么宏大,当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好时,点点滴滴的平凡也就汇聚成了伟大。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股“钻”劲
杨成老师说自己身上的这股“钻”劲儿源自于他的父亲。“父亲是当地的一名工程师,小时候家里摆满了电子元器件,我们家是周边第一个拥有彩电的,且彩电是我父亲和伯父两个人撺出来的。那时候邻居家的电器坏了都找我父亲修,每次看父亲认真修理电器的样子都让我感动”,杨老师笑着说,“父亲还是第一个带我接触计算机的人,包括高考报考专业的选择,都给我建议要遵从自己的内心,父亲在为人处事上深刻地影响着自己。
1986年,由于数学课表现优秀,杨成老师被初中老师选中加入了学校计算机兴趣班。“有一次我和兴趣班的其他同学到机房忘了时间,出来的时候大门儿都锁了,只能从窗户跳出来”回忆起这一切,杨老师笑了起来。大学时期遵从自己内心的热爱选择计算机相关的专业,从第一次踏入计算机的世界起,杨老师便一直投身了进去。
2005博士答辩(杨老师第一排左三)
杨成老师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工作。十几年间,杨老师一直坚持在一线教学和科研的岗位上。“在这期间,我遇到很多指路人和让我学习的人,按照相遇先后包括李鉴增老师、刘剑波老师、蔡超时老师、孟昭和老师、王晖老师、王永滨老师、车晴老师、杨磊老师、史萍老师等等不一一列举。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作为教师的那份投入、那份执着,看到了除了专业上的精湛外,还有对学生精神的引领和行为的影响,体会到 “教师要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才能照亮别人” 。还记得这句英文,“Maybe, many years later,students will forget what you taught, but they will remember what you have influenced.”,这让我对教育更有敬畏之心,也让我满怀信心的走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他刚进入中国传媒大学自己有幸加入到刘剑波老师负责的一个广电总局重点科技项目,完成了部分工作,此项目荣获了“广电总局科技创新一等奖”。对于刘剑波老师带领他加入项目工作,他一直十分感激。后来杨成老师不断探索,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将原本所学与传媒大学的优势特色结合起来,致力于智能媒体服务与安全领域的研究工作。
在工作期间,恰逢数字媒体技术系建设机遇,有着相关知识背景的杨成老师也便有幸参与其中,与系主任杨老师一同开展建设。建系伊始,困难重重,未来方向未知,师资力量匮乏,一切都需要“白手起家”,杨老师主动承担起新课程的教学。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杨成老师积极配合学校学院的建设,多年来先后参与了学校“211”建设、一级学科博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建设等。为了更好地为学院建设提供力量,杨成老师于去年加入理工学部研究生教学督导组,一年间,撰写了专项报告《研究生2017年开题评估与中期考核的情况分析和工作建议》,即便现在已不再担任督导组成员,他仍旧不断向优秀教师学习,以面对面或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先后观摩了12门次课程。从开始到现在,杨老师一直投身在数字媒体技术系的建设当中,心系着专业和学院的教学质量。
2016-09-05新加坡NUS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