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逐浪而行:新媒体20年中的变与不变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校报浏览次数:833发布时间:2018-12-18

20年前,新浪网横空出世,以24小时滚动新闻和全方位媒体合作的形式定义了中国的“新媒体”;20年后,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逾4亿,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近日,新浪上线主题为“大浪逐新,致敬影响力”的系列纪录片,通过数位人物的浮沉折射出中国社会20年来的时代变迁。而中国近20年媒体变迁史最好的讲述者,不是别人,就是新媒体自己。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这20年来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彻底地得到了改变,毫不夸张地说,新媒体的变迁,影响着中国媒体发展浪潮的方向。

媒体变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媒介形态的变化。20年前,纸媒业百卉千葩,人们习惯在家中吃早饭时捧一份4开报纸,了解近两日中外大事。而在网络媒体如日中天的现在,民众蜷在地铁上不足0.1m2的天地里,通过点击4.7英寸的手机看尽人间百态。20年间,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方式从报纸、电视变为网站、手机。网络使中国媒体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讯息”,每个时代有价值的不是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而是媒介形态本身。网络作为新兴媒介,带来了新的媒介组织和传播方式,创造出新的话语符号,改变了公众思考和理解的习惯,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媒介形态不断变迁,媒体却始终推动担当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角色。20年间,实行舆论监督的主体扩大。过去,只有专业媒体人的意见才能被他人看见;现在,动动手指发发微博,全世界都能听见我们的声音。同时借由互联网,个体可以找到更多与他具有相似观点的人,扩大舆论声势,实行舆论监督,避免“沉默的螺旋”的发生。同时,舆论监督的渠道增加。新媒体为公众直接向有关机关表达意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许多政府部门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反映情况,免去从前跋山涉水上访的辛劳。此外,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收集各方意见,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舆情。

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媒介不断变迁对媒体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知识领域需拓宽、加深。一个热点事件的背后的原因往往盘根错节,媒体人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以做出鞭辟入里的分析,同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对某事件进行深入剖析,生产出的内容便不会流俗,更能获得用户的青睐。 其次,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为迎合新的传播形式和途径,一些媒体人放弃了原有的职业操守,开始用“洗稿”“放大群体情绪”等方法创作所谓的“爆款”,可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无异于作茧自缚。无论媒体局势如何变化,专注于客观、真实的内容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新闻专业主义永远不应消失,也永远不会消失。最后,借用唐·伊德的比喻,媒体人就像领航员一样,当媒体之船在信息之海中运动,领航员必须测定方向,找到方向,确定自己的位置和目的地。如何坚守刚入行时的原则与态度,是每个媒体人都应思考的问题,毕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正在坚守的媒体人中,值得特别瞩目的还有坚守着的纸媒人。尽管近年来一家家报社相继停刊,街头巷尾不见报纸踪影,时效性和便捷性均已不能满足当下群众需求的报纸被认为正处在“消亡”的边缘,但纸媒人坚信,新媒介并不能完全替代旧媒介,纸媒依然有其生存空间。在人们习惯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里,纸媒的深度和“重量”是它赖以生存的法宝,有深度、有审美、有态度的文章永远不会不会淹没于茫茫信息洪流中。此外,若纸媒大胆拥抱媒介融合趋势,打造传媒集团,发扬自身独特的准确性、延展性优势,重回浪潮之巅也并不是白日做梦。

2018年,我们回望过去,发现媒体变革之路已经走了很远;瞭望未来,预感新技术将一次次颠覆信息传播。我们常说人掌握着媒体,可媒体又何尝不是在塑造人?信息传播方式不断迭代,媒体人的思想也应如此,媒体发展的浪潮中,何时顺流而下何时坚守阵地值得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的思考。信息时代,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你,准备好了吗?

(编辑:黄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