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潇予:至才至趣 亦师亦友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823发布时间:2018-12-06

编者按: 张潇予,中国传媒大学2010届孟加拉语专业毕业生,本科期间曾赴孟加拉国最高学府达卡大学留学,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10年留校任教。她主讲孟加拉语高级翻译、孟加拉语新闻阅读、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英语精读。曾获得“白杨梦中传情”首届中传教师英语演讲比赛特等奖,曾多次接待印度、孟加拉国等国代表团来华交流学习。目前正在攻读中传广播电视学博士。

张潇予上课时总喜欢穿黑色的T恤,在接受采访时也不例外。她解释说,穿黑色的衣服可以省去挑衣服的时间,这样会更有效率地投入到工作中。提起她,同学们想到的大多是这样的词语:干练、幽默、学识渊博。在中传留校任教的八年时间里,她一直在用行动回报着母校的恩情,为学生们创造了别样的经历。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走进她的故事。

亲历兵变传递正能量

张潇予是中国传媒大学2006级孟加拉语专业学生,本科期间曾前往孟加拉国最高学府达卡大学留学,是同行三人中唯一一名女生。谈起在孟加拉国的经历时,张潇予坦言“自己确实吃了很多的苦”,但困难没有让她退却。“孟加拉国是一个民风保守的国家,和中国的衣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完全不一样。我觉得,既然选择了这门语言,就要以敞开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国家的现实。”

张潇予在孟加拉国达卡大学学习

记者安晴给张潇予的画像

和许多留学生不同的是,张潇予在孟加拉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2009225日,孟加拉国准军事组织步枪队发动兵变,当地士兵在首都达卡劫持大批人质和政府对峙。而在步枪队休息的张潇予和其他两名同学也不幸被荷枪实弹的士兵抓了起来,扣押了整整30个小时。在这一天多的时间里,门外时常传来枪声,但张潇予和同学临危不惧,利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哗变士兵不断交涉,最终成功地用“中国留学生”、“中孟传统友谊”等多种感性因素打动了士兵,获得释放,安全回国。

提起这段经历,她感悟颇多:“这段经历是人生的一种成长。经历过这件事之后,我才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怎样去做。人生只有时刻保持正能量,你才能去面对当中所有的困难和艰辛。我觉得这也是我一直以来传承给学生的,就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对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还是要孜孜不倦地去追求,这样才能真正的获得内心的圆满。”

本科毕业后,张潇予前往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硕士。在结束了海外求学的历程返回母校,继续做一名扎根在中传的“白杨”

推陈出新做课堂中的“美女老学究”

顺应“一带一路”的国家政策导向,小语种受到了教育部和学校的多方关注与支持。同时,外国语学院也正式更名为“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新添的“文化”二字,为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的办学定位指明了方向。张潇予一直在培养小语种人才的方式上不断思考、推陈出新,优化着自己的教学计划。这个学期,张潇予携手尼泊尔语、印地语、普什图语专业的教师们一起,经过数月的构思和设计,牵头设计并开设了“南亚国家社会与文化”这门平台课,旨在加强本科教学中的通识教育,夯实学生的人文基础。

 张潇予在南亚国家与社会文化课上

谈到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时,张潇予说,这是她从英国留学经历中获得的灵感。“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有一门由不同语种背景的教授同时讲的一门课,叫做南亚当代文化,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授课效果。我当时就在想,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资源,甚至这些懂语言的老师的资源比英国人还要充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整合资源做这样一件事情。”

 同学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笔记

张潇予谈到,“无论是外语人才还是国际传播人才,我们对世界应该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了解,而不是通过第三方资料去看待它。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让学生获得一手的学习资料,对世界认知更加客观,使得我们的国际传播人才能够更加的全面的发展。”

上一篇:下一篇:

学校微博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