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校友李铮:用镜头记录时代 用影像传递情怀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2143发布时间:2018-12-06


李铮:2003级电视摄影专业,2007年毕业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23岁深入汶川震区一线报道,2008年调入央视时政新闻部,成为最年轻的摄影记者。十年间,他活跃在新闻采访和大型活动直播最前沿,参与拍摄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新闻奖。

那是一个周末,我们在梧桐书屋见到了李铮。一米九的个子,身穿红色T恤,背着两个公文包,爽朗、干练。工作十年,他仍是中央电视台时政新闻部最年轻的摄影记者,拍摄的作品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今天,我们听听他的故事。


感一时知遇 启电视人生

2003年5月,快要高中毕业的李铮来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参加招生面试。“报名那天是周末,地点在北院操场,那时候还没有建筑和绿化,负责招生的是高晓虹老师。”李铮回忆。“高老师正在与考生交流,注意到了我,就过来询问我的意向。”想起看过的宣传页,他坦言自己中意电视编导专业。高老师笑着告诉他:“我建议你还是学摄影好,男孩子,个儿又高,挺适合的。”就这样,李铮转而报名电视摄影专业。

2003年的盛夏,他收到了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摄影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开启了电视生涯的序曲。

回忆起大学生活,李铮说:“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电视专业的相关内容,是电视系老师为我打开了影像世界的大门。”当时,孙振虎老师的《影视观念探析——拉片(1-2)》很受学生欢迎。“我们在操场西南角的一个教室里上课,连过道都挤满了学生。”李铮回忆,教室里贴着电影海报,“虎哥”的语言生动、明快,深入阐述经典影片里的影像语言,并归纳出创作“公式”,让他大开眼界。

说到创作实践。李铮笑着说:“这是极为有趣的过程。”《DV创作》课上,老师会进行针对性训练,或要求拍摄一组长镜头,或要求拍摄一组移动镜头。这时,班里就会形成一个个“剧组”,导演、编剧、摄影、灯光、剪辑,一应俱全。“我们拍的是惊悚片,一个同学走进空荡的教室,刚刚坐下来,接到了电话。在他起身时,背后多了一个冷冰冰望着他的人。这就是通过长镜头实现的。”李铮沉浸在回忆里,非常开心。

渐渐地,李铮找到了和自己兴趣、能力相投的小伙伴,大三时,成立了“昆士兰”工作室。他们做得最多的就是制作北京舞蹈学院师生的演出片花:将精彩的表演段落与对演员、老师的采访组合衔接,别有一番效果。当时,没有讯道拍摄的条件,大家就尝试几台单机同步记录,后期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剪辑。此外,“昆士兰”工作室还完成了国家电网、复兴医院等事业单位的专题片制作,在校内外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想起那段日子,李铮很有感触:“这是与课堂作业完全不同的,每个片子都有各自的题材和要求,交付时间和质量也很明确。这不仅是对业务能力的考验和提升,同时也在培养我们的责任心。在‘昆士兰’工作,我成熟了很多。”

(李铮在本科毕业晚会上发言)

从大三开始,李铮就在北京电视台、央视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实习,参与了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等重大活动的转播。2007年本科毕业后,凭借专业能力和实习实践经历,他顺利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

上一篇:下一篇:

学校微博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