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铉:电音是我永远的青春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浏览次数:1217发布时间:2018-12-06


从中央音乐学院到中国传媒大学

音乐学院是属于音乐的圈子,专业氛围十分浓厚。在那里接触到的人,可能是学作曲指挥的,学圆号的,学声乐表演的……但却走不出音乐画下的圈。说到上课,“像作曲这样的课,本科和研究生是一样的,主课一对一制度,你拿着作业来,老师单独给你指导。”这样的学习氛围和模式与中传相距甚远,所以到中传任教的王铉起初并不适应。

但慢慢的,“我感受到了传媒大学独有的特色,它的综合实力很强!”来到中传的王铉像变了一个人,她不再关注自己的音乐专业本身,而是以融合性的眼光去看待与音乐相关的一切事物,从电影电视,各种媒体样态到新闻传播,视角的转变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中传注重合作,每个行业里的每个工种都可以在中传找到。”王铉时常与不同学部(院)的老师一起聊天交流,跳出自己的专业和眼界,每一次王铉都能学到不一样的新知识。“我是这个行业的一份子,我需要了解行业的全部。”

中传赋予王铉新生,在中传,她完成了从个性独立的音乐家到综合型艺术家的转变。

“学音乐的学生要有自己的音乐会”

在王铉到来之前,中传还没有一场作曲学生的专属音乐会。“学音乐的学生必须有自己的音乐会!要最大化展现自己四年所学,检验学习成果!”扛起作为班主任的职责,王铉想到为学生争取一个多媒体电子音乐会。要怎么做呢?既然是应用电子音乐就应该是音乐与科技创新的结合,这是全国高校在此之前都从未有过的创新之举,怀着忐忑的心情,“E音之夜”就这样诞生了。

没有筹备经验,E音之夜的起步过程格外艰辛。但幸运的是,学校拿出资金用于晚会筹办,来自学校和家人坚定地支持化作无限的勇气,支持着王铉完成这次史无前例的尝试。从三月开始筹备到六月最终公演,王铉辅导了所有参演同学的作品从乐曲写作到演出视频创意,一次次跟学生讨论作品直到深夜。当曾经的付出和汗水化作完美的舞台呈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的辛苦也都不值一提了。

由于场地有限,而音乐会是需要营造更多的演出空间,“部分多媒体舞蹈要求有一个‘干净’的演出空间,舞台上只有大屏幕或者纱幕,不能像综艺晚会一样做各种各样的舞美造型,但交互类节目又需要舞台有更多较为复杂的装置。”王铉坦言,这些都是在筹办晚会中需要耐住性子去一一磨合、协作、解决的。

从无人知晓的校园音乐会到如今一票难求的校园盛事,甚至各高校争相前来学习借鉴的校园品牌,E音之夜这四年一路走得磕磕绊绊。演出前一晚发现所有的多媒体作品都不能用,王铉就把学生带到家里,从凌晨四点赶工到九点,然后再赶到现场继续彩排;缺少技术支持,全校各学院都来帮忙;准备资金不够,王铉就和学生一起众筹,从毕业的师哥师姐到没有演出的师弟师妹,王铉说这是一种情怀,包含着电音学子的热爱和传承;而这份艰辛与不易也变成了王铉和一届届电音学子与E音之夜间难以割舍的羁绊。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