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五岁儿童的入学简历引起社会关注,简历中丰富的经历、缜密的时间安排、涉及的广泛爱好和巨大阅读量让许多成年人自愧不如。实际上,这份过于成人化的简历并不单纯是儿童特长的展示,它更像是父母焦虑的载体,儿童在承载这份焦虑的同时,也将焦虑在社会中进行了二次传播。
充实而安排得当的童年固然会让孩子学到不少东西,但对孩子经历的过分修饰、包装,未免让人怀疑,这份翔实程度超过不少成人的简历,本质上是父母焦虑在孩子身上的不必要投射。或许这种简历的产生,是父母对于大城市生活压力的反应和提早准备,但让五岁的孩子过早承受这些,未免让人怀疑没有必要、而且有些于心不忍。自由童真是孩子的天性,尚在萌芽的时候就为他们注入过强的竞争意识,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有可能沦为攀比习气和恶性竞争。几岁的孩子很难谈得上什么真正的人生成就,即使学习成绩有所不同,也往往差距不大、无非一时高低。比来比去无事可比,难免令人担心,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比家境”“比品牌”“比豪车”。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发展路线,家长要做的更多是教会孩子相应的社会规则和基础技能,在此基础上大可容许天性自由生长,而不是提早用充满功利色彩的“社会标准”去为孩子划定过多条条框框,规划单一的成长路线,压抑孩子的天性。被扼杀的不光是孩子的快乐童年,也可能是孩子本来异彩纷呈、潜力无限的广阔未来。
孩子在承载来自成年人的焦虑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将焦虑传播给了其他成年人,当代青年就是承受这部分压力的主力军。青年生活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之下,在现实情况可能的贫瘠、崎岖中,苦苦寻求瑰丽理想的实现,难免承担着很大的工作与心理压力。当看到超越社会通常认知而过分优异者时——无论是同龄人还是这次的五岁小朋友,也难免会自我贬低,产生一种“被时代落在了后面”的强烈焦虑感。
然而,通过揣测他人实力,来确定自身定位并非良策。当代青年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倡导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全体人员步调一致的时代早已过去。以别人为参考系,只应成为激励自己的手段,而非引发焦虑、红眼病的导火索。在纷纷扰扰的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明确自身定位,清楚意识到,别人的人生刻度表不影响自己的节奏与走向。只有自己稳步前行,做好手头事、点滴事,方能紧随时代,在飞速向前的时代洪流中把握自己的方向。
总体看来,成人化儿童的手段是违背常规的,它不仅不利于儿童的自由发展。与此同时,焦虑在社会中的二次传播同样不利于成年人的稳步前进,虚高的标准加重了生活在重压之下的青年的压力。
为了将问题扼杀于萌芽状态,需要的努力也是多方面的,父母应弱化孩子是自己附属品的概念,保护孩子的童年不受到社会压力过度下移的侵蚀。无论是尚属懵懂的孩子还是正在发奋的青年人,也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节奏,不疾不徐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要相信:鲜花若开,蜂蝶自来。
(编辑:黄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