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售卖“电费零食”:为创新公益点赞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校报浏览次数:784发布时间:2018-11-02

10月23日,南京一便利店开始售卖“电费零食”——零食袋里没有零食,只有一张“老人忠告”卡片,封面有个二维码,扫码就可以为偏远地区的老人交电费,商品没有所谓的定价,随便给多少都行。此事被曝光后,网友们纷纷为这一创新性的暖心举动点赞,许多南京本地网友还表示他们也要去买几包“电费零食”,为老人们贡献绵薄之力。

“电费零食”本质上是一次成功的情感营销:零食袋上一张张年迈又慈祥的脸,平淡无奇却直戳人心,让在都市独自打拼的年轻人想起自己的父母或是邻居亲戚,甚至想象出他们断电后独守空房的落寞与悲凉,戳中了万千人脆弱又敏感的神经,让人不禁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细究“电费零食”走红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通过互联网传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电费零食”项目发起者用藏在货架里的摄像头记录下每个顾客的真实反映,剪辑成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上。自媒体则用图文触动每个人脆弱的神经:打开零食袋,里面放着一张小卡片,写着“你挂了,你的公司并不会倒闭,你家会”之类的劝勉,给忙碌的职场青年送上关怀,戳中离家拼搏的年轻人们的泪点,为整个公益过程更添温情。通过“人生忠告”小卡片,零食与顾客间产生了反馈与互动,无论是小姐姐读完后潸然泪下,还是女儿看完后给了母亲大大的拥抱,都触到了顾客内心柔软的地方。借助社交网络的传播,这份触动又在人们心中的情感湖里荡起了更大的涟漪,它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加入帮助别人的洪流中。

二是透明化金钱流向。在传统的慈善模式下,民众把钱捐给公益组织,通过他们来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但随着近年来腐败现象的接连曝光,人民对机构的信任度大幅下降,担心钱被挪用,无法触及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比如由郭美美事件引发的民众对红十字会的不信任,导致在大灾面前有些群众宁愿捐款给私人基金会,也不愿通过官方渠道帮助灾民。扫码缴电费则简化了公益的流程,让捐助者亲身看到钱被打入老人的账户中,提升顾客信任度,让他们更愿意为老人的电费买单。

三是降低做公益的门槛。该公益模式并不对捐助金额做硬性规定,而是将选择权交到捐助者手里,让每个人凭自身情况捐助其认为合适的金额,让许多人意识到公益并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就像一位顾客所说:“尽自己的一点力,帮助别人是很好的事。”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民众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现代都市里的年轻人和远隔重山的贫困老者,在扫码支付的那一刻,命运紧紧相连。花3秒就可以解决古稀之年的老人们要用几个3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缴电费的问题,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在为该活动点赞之余,我们也应反思它的改进空间。比如食品包装袋如果不是塑料而是纸制品,成本会更低,对环境也更加友好。被帮助的老人的隐私如何不被泄露也是发起者应思考的问题。

但总的来说,“电费零食”是一次极具创意和将爱心落到实处的新型公益项目,应获得社会更多的赞美和关注,笔者也希望,在未来会有更多暖心项目的出现,让每个人尽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到他人,或许每个人的力量都很薄弱,但善良不问大小;或许每个人只能献出一点微光,但汇聚起来,它便能照亮整个世界。

(编辑:黄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