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季节轮替,随着秋意渐浓,校报也迎来了它的第五百期。走过五百期的风雨历程,现在的校报,面对的是与第一期时截然不同的传播环境:从微博的实时热搜到形形色色的微信公众号,新兴媒体五花八门、来势汹汹,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而相反,唱衰纸媒的声音却日渐放大,“纸媒将死论”甚嚣尘上,行业断崖式下跌的过去和显然有些疲软灰暗的发展前景,令很多纸媒人都难免心生惶然。然而,时代的大步前进之间,校报自有它的岿然不动:传统的严谨态度与深度报道的不变追求。值此新媒体大行其道之际,纸媒人更应守住阵地、保持一颗做新闻可贵的初心。
首先,纸媒工作者需正视“传统”,回归“传统”。所谓“传统”,绝非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古板作风,而是纸媒刊物百年如一的严谨态度和对客观真实的追求与洞见,但这恰恰是在近几年激烈的“新旧”之争中为个别纸媒人所忽视并淡忘的。技术赋能的时代,新兴媒介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实时的消息呈现将人与事件的时间差缩到最短,如此迅速的更新状态,是经过层层编辑、审核后才能发行的纸媒所无法提供给受众的全新体验。于是,在诸多复杂因素的驱动下,部分纸媒工作者开始背离传统,不再以探求真相为己任,并试图以迎合世俗口味、利用轰动效应的方式博取眼球、吸引读者。而当一家媒体放弃对真相的渴求和对现实的思考时,它正在丧失最基本的新闻精神,并难免最终沦为一台彻底的商业机器。因此,纸媒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媒介性质本身的差异,决定了“求快”“求新”并不是时下纸质媒体的最大目标和优势,更不能因此放弃对传统底线的坚守——在信息庞杂纷乱、真伪难辨的当下,纸媒的严谨报道态度、独具的采访权、权威的信息来源以及始终忠于事实的准确性,才是在新兴媒体中异军突起的一大法宝、也符合大众对纸媒信息的期待。
如果说“传统”态度是纸媒的安身之本,那么深度报道则将成为纸媒人观照现实、立足时代的有力武器。输出内容碎片化、浅薄化是当代良莠不齐的新媒体市场中,显而易见的一大弊端,而作为纸媒一直以来不可或缺的板块之一,深度报道却可以从大众熟知并关注的热点事件着手,通过深入、长期、严谨的追踪报道,呈现事件最贴近真实的一面,于字句间微妙挑动社会的痛点神经。而这背后,对思想深度的不懈追寻和对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正是时下许多网络新媒体所缺失的部分。因此,纸媒工作者应当坚守并充分发挥纸质媒体的这一传统优势项目,深入新闻本身、挖掘社会痛点,合理有效引导舆论,在这个快得令人窒息的时代,为读者存留一份思考的力量。
而以上种种,不论是遵循“传统”准则,还是深度追踪报道,归结到底都和二字有关,即初心。何为纸媒人的初心——对志向理想的坚守、对真实和公正的追求、对道德底线和他人尊严的捍卫,和对规则的不盲从。在人们普遍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有着“信息乱象”之称的当代,纸媒工作者作为舆论的主要引导者更应避免浮躁和急功近利之心,这是对自我理想的兑现,也是对公众的最大尊重。
未来,纸媒或将全面与新媒体交流融合,其外在形态固然会改变,但真正具有价值的仍是其内容,是纸媒人的守望与初心。新记《大公报》创办之初,张季鸾先生曾提出八字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这是当时报人的铮铮风骨。而九十多年后,虽时过境迁,其鞭策意义未曾改变。今日的纸媒工作者,更有在时代的观望中,坚守初心,以笔杆丈量现实,以铁肩担当道义。
有此四个“不”字和一抔赤子初心,校报足可以在五百期时历久弥新,仍葆青春、敏锐、无限活力,昂首阔步地带着这五百期来的荣誉与成就,与过去和未来的正直报人们在历史长河中点头致意、风雨同行,踏进下一个更加辉煌的五百期。
(编辑:黄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