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雪莹: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内涵及现实指导意义

——基于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解读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1503发布时间:2018-10-19

自十八大报告提出倡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传播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到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五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长篇报告。在皇冠比分网: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论述中,更是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其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发展的高度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的概括与把握。这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在是一种思想文化结晶,更赋予其文化战略意义。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缘何能够代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分析其内在的“中国特色”内涵,成为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中培养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

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从性质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国特色”的第一点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的分量就更重了,贯穿整个报告之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首先提出并强调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对外输出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念时,倘若失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很容易受到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的影响,逐渐走向怀疑、否定自己的道路。因此,我们的文化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既是中国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根基。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架构

从架构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出发提出的三个倡导扎根于传统儒家文化中家国同构的宗法观念,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创造性改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国特色”的第二点体现。

但就这一点存在不少争论的声音。西方价值观念认为国家、社会、个人是三位一体的,国家是个人意志的凝结体,三者间并不存在界限。不少西方声音抨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阶级性”,推崇其宣扬的普世价值。

笔者认为此类质疑是站不住脚的。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反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人有目的的活动,不同意识形态主导的文化活动必定带有着意识形态属性。因此西方推崇的普世价值背后也必定带有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属性。

其次是从中西方文化存在群己观念差异这一客观现实出发来反驳质疑声。西方一直以来奉行的是个人主义的群己观念,而中国传统的群己观念是自我主义。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分析的,由自我主义形成的社会具有差序格局的特点,个体在划分群体时有着明确的自我中心意识与差序感,这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不同。对于个人主义来说,群体中的个体独立平等,没有谁“大”过谁。但对于奉行自我主义的传统中国来说,以血缘地缘为依据划分利益群体已是文化上的本能。“我”是社交圈的中心,家庭是第一个首属群体,再向外推出。可以看出,国家、社会这类十分抽象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就处在外围。这也是儒家要以“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顺序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实现政治抱负的原因所在了。正是因为自我主义的群己观念长久存在于文化基因中,国家在输出价值观念教育时,强调从高到低存在着不同层面的群体就尤为必要,把国家摆在首位,这对凝聚个体起到重要作用。

要明确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存在着性质上的不同。儒家倡导“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道德秩序,个人先实现自身“仁”的境界后再对外施以“仁”。这与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追求全人类、各民族自由解放的集体主义原则相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边吸收并尊重已根植于传统观念中群己划分的文化惯性,另一边又剔除出传统观念中利己利私的一面,从顺序上明确“国家-社会-个人”的无私为公意识。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体现。它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上,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

三、西方优秀文化为借鉴

从内容发展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并吸收了近代以来西方优秀的思想文化精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皇冠比分网:文化的理论坚决反对文化排外主义,主张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他山之石”,同时不忘与我国文化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国特色”的第三点体现。

具体从二十四字内容来看,这里以“自由”为例分析。自由发源于中世纪反对神权统治的思想,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演变并偏向为“追求个体独立发展”的内涵。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观重新大胆审视封建社会中一切压抑人进行物质与精神活动的种种特权,使得人的价值得以回归,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应该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这一方面来把握:西方自由观源自个人本位,最终去向也是独立个体的解放。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为了国家社会而不是为了个人自身,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这是社会主义自由和资本主义自由最根本的区别。

可以看出,西方主流的文化观念并非跨越历史与社会形态的普世价值,具有阶级性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借鉴西方文明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其进行批判,取其精华之处构成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四、为培养文化自信作精神指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从文化中我们可以读出那种发自内心的对生命、对社会和对宇宙的深度思考,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气神儿。剥开文化的外壳,我们会发现深藏其内并持久发生重要作用的是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全体人民共同实践得来的文化果实。在价值取向多元的今天,我们在尊重不同文化形态和主体诉求的同时,还要体现全社会一致的价值目标,这样才能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豪感。凝结着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西方优秀文化等多种优秀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文化自信的根基,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引。在国际文化的舞台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文化成果,展现于世人面前。


*本文作者:魏雪莹,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 

 

(编辑:曹琬晨)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