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言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一个个性与共性统一的整体,有其自身的理论构成和形成、确立、发展、演变的历程。因此不同的早期共产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相同性或是联系性,但是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道路也各具特色。纵观整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过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和对《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理论著作理解的形成。瞿秋白也对早期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和对《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理论著作的理解起到了深化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则以其创新性思考提出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解已经开始了一个重要转变。对于这些人物传播马克思主义特点的研究,实际上可以构成1919年至1927年这一时期内,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形成总体的代表和基础。
二、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
1919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01周年,为了纪念马克思,李大钊主编的《晨报》副刊创办了“马克思研究”专栏,用以刊载有关马克思主义信息的各种文章,其中包括了多篇有关《共产党宣言》的文章。1919年7月,李大钊发表了《阶级竞争与互助》,这篇文章里说到了社会主义存在着“梦想的,或是科学的”区别。这是李大钊学习研究《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理论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问题的初步思考。1919年下半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地阐述马克思学说的重要文献,也是马克思理论著作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个重要成果。
1920年3月,李大钊等人在北京成立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当时和后来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研究马克思学说提供了一个组织平台,对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前后关注重点的变化是其马克思主义观不断发展前进的重要表现,在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传播《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和马克思观发展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影响性。这对后来的共产党人正确地理解《共产党宣言》和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正确引导。同时,他倡导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和坚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这说明李大钊很早地就意识到了不能机械地照搬马克思主义,这种主张是他为后来者研究、实践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留下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三、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
1920年上半年是陈独秀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他大量阅读了马克思主义著作,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为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所编的《新青年》“劳动节纪念专号”中,陈独秀发表了多篇探讨劳动问题的文章。1920年9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一组探讨政治问题、表达对时局意见的文章。1920年11月由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上海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规定了共产主义者的理想,是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废除旧的国家机器,消灭阶级。《中国共产党宣言》还提出,无产阶级要创立新社会,就要团结起来,开展阶级斗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铲除资本制度;就要“组织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用革命的办法造出许多共产主义的建设法”。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将“剩余价值”置于“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前面,并且论述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中李大钊所没有提及的“劳工专政”。同时,陈独秀在理论概念的运用上显得更为准确,例如“剩余价值”代替“余工价值”、“阶级斗争”代替“阶级竞争”。
此外,陈独秀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除了表现在他组织创办《新青年》等杂志刊物、翻译出版马克思经典理论著作,还体现在他组织创办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和宣传组织,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他们深入群众,向广大的的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