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4 月10 日,全球领先的新经济行业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iMedia Research 发布《2018 中国大数据“ 杀熟”网民态度行为调查报告》,再次将社会的目光聚焦向“ 大数据杀熟”这一问题。
“杀熟”一词为大众所知是源于去年12 月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的自述。该网友自称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同个酒店的房间,价格长年在380 元到400 元左右。偶然间他了解到,该旅店房间淡季的价格在300 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
给全球用户都造成困扰的“大数据杀熟”,指的是平台根据收集到的用户数据,针对不同购物习惯的客户收取不同的费用。其主要特征是,同样的订单,老用户付费高于新注册用户付费。
上述微博发出后,瞬间转发破万,引起无数共鸣,网友纷纷晒出了自己遭受“ 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可见,这类问题无疑触碰到无数消费者的痛点。这次“大数据杀熟”的曝光,也抛给了大众一个问题:大数据时代下,商家应该如何使用用户数据?
如今,消费者数据的获取趋于简单和普遍。网络购物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带去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暗中记录着消费者的行踪。在对消费者的浏览记录、购物记录加以分析之后,商家很容易掌握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倾向,进而对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其对平台产生粘性。在流量垄断的情况下,由于这种对便捷服务的依赖,消费者往往对价格不再那么敏感,这就给了商家“杀熟”的可乘之机。
商家通过对用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知用户的喜好,对消费者进行分类和画像,从而有指向性地提供服务,让顾客有更优质的消费体验,这才是使用大数据的正道。而利用数据“ 杀熟”则是本末倒置,将本该作为目的的个性化服务当做手段,来获取用户信任与依赖。再利用用户粘性,尽可能多的攫取消费者利益,这与利用数据进行用户行为研究的初衷背道而驰。
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等的局面,差别定价,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已经属于价格欺诈行为。专家指出,大数据杀熟本质上属于一种价格歧视。目前,针对这一领域还没有明确的惩罚机制,有关部门应该尽早出台相关法律,规范商家行为。而消费者如果发现自己遇到被“杀熟”的情况,可以到有关主管部门投诉举报,依据《消费者保护法》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大数据杀熟,是一种透支社会信任的做法。唯有定价公平公正,重视用户权益的消费平台,才能长久地留住消费者。作为商家,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充分利用由大量数据组成的用户画像,在交易中推出更加便捷、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而不是“看人下菜碟”,动从熟客身上榨取利润的歪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