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篇:
甜到心坎儿里的糖墩节
记者郑馨茹芸
每年入冬时,总会在街边看到一大捆山楂冰糖葫芦,忍不住买一个尝尝,由那酸甜口感唤醒沉睡的味蕾,感受那丝丝甜味填入心底。
在河北任丘,每当正月十四到来时,糖墩节就红红火火地操办了起来。糖墩就是糖葫芦,糖墩节是当地特有的传统节 日,即用红红的糖葫芦闹元宵。这个节日目前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还被列入了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在任丘市吕公堡镇后李花村,糖墩节热热闹闹地开始了。
“俺的糖墩大又甜,快来买啊。”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糖墩:山楂做的,山药做的,草莓做的,樱桃做的……成百上千的糖墩堆得像小山一样高,让人目不暇接。糖墩形状千奇百怪,体形巨大,随便买一个够吃上好几顿。平时吃一根不够解馋的人们,这几天可就大饱口福了。
人们总是围着观看制作糖墩的表演。师傅们在菜场买来上好的山楂,个大色红,酸甜适中,面沙爽口,干净没有虫眼。
认真洗净后,去掉山楂里面的核。用热水烫过竹签后,将细细洗过的山楂串成串。再用小火慢慢将冰糖熬化,不停地搅拌,直到变成浓密的泡沫为止,最后将糖浆细细淋在山楂上,放在砧板上冷却,一会儿美味的糖墩就做好了。
热热闹闹的糖墩节洋溢着浓郁的年味,游客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流连在各式各样的糖墩中,感受中华特色民俗文化的魅力。虽然节日只有短短三天,但人们依旧热情不减,期待着明年这一天的到来。
我在台湾的铁轨上放天灯
记者周怡然
天灯节应是台湾一年一度最受人瞩目的元宵节活动了,以至于2013 年入选全球14 大“必游”节庆。该节由台湾新北市政府组织,人们在新北市平溪区共放天灯,每有一波天灯升起,夜幕就会被无数天灯染为温暖的红,蔚为壮观。
初来台湾的我们,对天灯节自是心驰神往。可因种种原因,在车站晕头转向的我们还是错过了天灯节最后一波八点半的灯。
时针指向九。换乘站人头攒动,但与我们正好是相反的方向。我们乘坐的火车空空荡荡,而返程的游客们熙熙攘攘。
在小火车开进一条老街的时候,我们发现情况并没有那么糟。是的,火车是在老街中间穿行的。路旁的烧仙草小摊和挂满小天灯装饰品的纪念品店仿佛触手可及,而空中缓缓升高的天灯更是一涤我们失落遗憾的心情。
我们下了车,知道这个地方叫十分老街,距平溪还有一段距离。我们错过了政府组织的平溪天灯节,但我们仍可以自己买灯、写灯、放灯。已经九时过半了,街道仍旧人头攒动,路旁操着台湾腔的小姐姐们热情地招呼着我们买自家的灯。我们最终选定了一家店,挑了一个售价为150 台币(约折合人民币33 元)的四色天灯,四面分别是紫色、黄色、蓝色和白色,象征着浪漫、学业、希望和健康。
天灯被挂在架子上,我们用毛笔尽情写着自己的愿望:阖家欢乐,身体健康,考研顺利,早日脱单,日进斗金,甚至是当上幼儿园园长……各种或真挚或搞笑的希冀爬满了整整一灯。
放灯的地点正是在铁轨上。铁轨沿地形蜿蜒而上,放灯的人们也三三两两沿轨而行。笑容甜美的店员引导我们拎着天灯走到轨道上,接过我们的手机帮我们与天灯合影。
合影结束,被点燃的天灯变得饱满,鼓着身子准备飞向天空。我们松手,看着它升高。天灯的四色不再鲜明,变成了火光照耀下的热情的橙。愈飘愈远,它的身影渐渐与其他天灯汇合;愈飘愈远,直至化成了夜幕中的一颗星……
放灯后不久,便听到铁道工作人员招呼人们尽快离开铁轨。我们爬上路边,看着视野尽头一辆小火车正缓缓驶来。人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一画面。小火车慢速驶过身旁,路旁的游客向车厢挥手,车厢里的人也探出身来热情招手。如同久别重逢的老友,老街变成了满载笑容的月台。购买了精致的小天灯纪念品后,我们于十点多返程。返程的火车上没有座位,三人索性以“ 陕西蹲”的姿势蹲在停用的茶水间聊天。
我们回到台北,天灯回到夜空。
回乡篇:
回乡见闻:千年古窑焕新生
记者胡静漪
上林湖是本地人常去的地方景点,这里位于浙江省慈溪市东南部,群山迭起,当中有一片宽阔水域。村民在湖上放一两只船,招揽游客。船开进湖深处,那里有一处越窑遗址。
六岁时,我第一次去那里。还未走近,遍地可见青瓷碎片。有的已经打上第一层釉,显出一些色泽,有的还是土坯,半截嵌入泥土。遗址的主体是一个十余米的大坑,西北-东南向卧在山坡上。大人们说,从前那里烧制的青瓷器是供奉给皇室享用的。
这口古窑从东汉时期沿用至宋代,是唐宋越窑青瓷的中心烧造区,对它的考古发掘始于上世纪50 年代。2016 年,国家文物局确定“海上丝绸之路”为我国2018 年申遗项目,并将上林湖越窑遗址列入预备名单,本地政府开始建设考古遗址公园。
今年寒假再次游览,这里已经焕然一新。古窑前的空地由考古队发掘开来,标记出“房址”,由此可分辨出古制造局的房屋架构和功能。东侧新建了一座1:1 的模型窑,景区设立标牌对窑的每个部位进行标注和解释,使游客得以了解相关知识。上林湖的外围还兴建了一座青瓷博物馆,目前尚待开馆迎客。据说博物馆将开辟体验区,让游客们亲手烧制瓷器。
去年12 月,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未来,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遗址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作为中华文化艺术瑰宝的一部分,青瓷文化将揭开神秘的面纱,跟随时代继续发展,向大众展现它的独特之美。这也是每个家乡人都乐于见到的佳景。
旅行篇:
阿联酋寒假行——一场与异域文化的邂逅
记者李水秀
一样的寒假假期,不一样的人却有不一样的过法。2016级汉语言应用专业的朱芷萱同学就在寒假期间和妈妈一起跟随旅游团去了阿联酋旅游。
小时候,朱芷萱读过阿拉丁神灯的故事,长大之后又知道了这个地方有沙漠也有大海,便对阿拉伯国家产生了兴趣,希望有一天可以踏上这片神秘遥远的土地。因此这一次阿联酋之旅可以说是满足了她的心愿。
在这次为期7 天的旅途中,朱芷萱看见清真寺圆顶上镶金的菠萝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曼哈顿海滩上温柔的海风轻轻吹扬起她的裙摆;金色的沙漠上,她乘坐4WD 越野吉普车冲沙;在沙丘顶峰上,她欣赏壮丽的日落……
令朱芷萱印象深刻的经历非乘坐水上飞机不可。乘坐世界著名的塞斯纳208 水陆两用飞机在空中俯瞰迪拜,以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去观赏迪拜一些著名景观的整体面貌,如棕榈岛、哈利法塔、朱美拉海滨等等,从而感受整个城市和国家的繁荣景象。当飞机在水上起飞的时候,朱芷萱坦言她心里其实“有点害怕,但更多是惊喜和期待”,尤其是当飞机升到五百米左右的空中,从天空俯瞰整个国家是一种特别奇妙的体验,“感觉像是穿梭在那些大楼之间”。
当然,一个中国人来到阿拉伯世界,两种文化的碰撞也让朱芷萱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魅力。阿拉伯民族的传统服饰是长袍,当地人对衣着服饰有严格要求,但是他们对外来者的衣着却有着极高的宽容,相应地朱芷萱也会在比较庄重的地方套上罩衫,以示对当地民俗的尊重。而由于饮食文化的差异,朱芷萱第一次吃起了“手抓饭”,她觉得有些不习惯,却也觉得这种吃法很有意思。在和当地人交流时,当地人知道中国人使用的是筷子反而觉得很诧异。“入乡随俗”是她这次旅行的一个深刻感受。
在朱芷萱看来,旅行的意义在于体会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世界上有许多文化,我们应当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尽管在很多方面上,阿拉伯文化和中华文化很不一样,但是它们都追求真善美,也正是因为文化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长安千百年,花市灯如昼
记者娄佳琪
看完了《妖猫传》后,我一直向往着那个一千多年前用“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来形容的万国来朝、雍容恢弘的长安,于是春节期间便去了一趟西安。
西安是一座把现代和古典元素融合得很好的城市。走在西安的路上,路过城墙,路过钟鼓楼,还有大雁塔和大慈恩寺,白天,它们就静静地在日光下呈现经受千年风雨锤打的本色;夜幕降临,灯光亮起来的时候,白天看起来庄严古朴的灰瓦被灯光渲染出灿烂的金边,沉睡的长安仿佛苏醒了:五颜六色的楼台,雕刻精致的合欢花图案的窗棂,饰有金凤的双阙宝顶都在熠熠灯光里诉说着往日的繁华。
西安是离不开灯的城市,作为异乡人,西安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过年前后遍布全城的花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我只能借用辛弃疾的词来重现春节期间花市灯如昼的景象。元宵节全国各地都有花灯,灯火总是能和热闹繁华联系起来。春节时期热闹更甚,本地人和各地游客带着家人游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大人抱着小孩子对着花灯指指点点,激动的游客们拿着自拍杆兴奋地和花灯合影,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倒映着亮亮的灯光。
我看着他们眼眸中跃动的灯光,想到千年前的长安也应该是这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嚣,布衣百姓的欢声笑语汇成一片,虽然时空变换,但节日看灯的热闹气氛和看灯人的心情也应是相似的吧。
实习篇:
初探新媒体,我的第一次寒假实习
记者霍麒如
这个寒假我在北京广播电台实习,主要的工作是新媒体运营。身为一名数据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在学习新闻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到了媒体工作的很多方向,因此这次寒假实习想体验新媒体,因为运营一个公众号、想办法提高阅读量和关注度,是我在学校一直没有特别尝试过的事情。
我们的办公地点靠近三里屯,过年之前我们在三里屯做了一次街头采访。年前的北京特别寒冷,在寒风中站了一下午的我被冻得瑟瑟发抖。在校外做采访和在学校里做采访不同,在学校里采访同学的时候,同学们因为对街头采访已经司空见惯了,因而都非常配合,回答也很自然。但是真的走上街头随机采访时,校园采访那种亲切感和随和感就消失了,事实上我们被拒绝了很多次。所幸还是碰到了不少好的受访者,因此最后成功地完成了这次采访,成片也放到了公众号上。
在新媒体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逐渐发现:营销号在找选题时试图寻找受众的共性,在挖掘出这种共性之后,再用新媒体的语言感染读者。只要在庞大的关注者群体中有一部分人产生了共鸣,它就已经达到了预期传播效果。而挖掘共性真正做起来并不简单,不能一拍大腿就能给所有人贴上一个标签。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工作相比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但适合新媒体行业与否还是因人而异的。
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实习生,但还是做了不少事情,觉得收获很大。我知道了之前所好奇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也知道了它是不是适合我。在这个假期之前我尚未对未来有过明确的思考,但这一次实习之后,我大概明确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媒体工作了。这也算是寒假中宝贵的收获吧。
上班第七天便成功助家人团圆
记者邓庭晰
今年大年二十九,2015 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赵一麟踏上了从北京回老家的路,而前一天她还在今日头条公司实习。从去年八月份起,赵一麟一直在今日头条公司实习,她就职于头条寻人公益项目组,根据头条的精准地图推送技术,把寻人信息推送到走失者走失地点附近或者是被救助者被救助的地点,又或者是被救助者的疑似户籍地,而在这些范围内的用户的手机上都可以收到这样的寻人信息。
由于寻人信息来自各个不同的消息源,赵一麟需要跟家属打电话确认信息无误,并征求同意后发布。上班第七天,她成功地帮助了一名走失二十年的老人和家人团聚。
实习半年来,赵一麟几乎每一天都要处理、发布这样的寻人信息,和走失者家属打电话沟通,即使已经放了寒假快要过年,她仍然坚守在她的岗位上。每天早起挤上人潮汹涌的八通线,在地铁上晃晃悠悠一个多小时来到海淀,她见过蒙蒙亮的天,也见过繁华的夜。当问起她在别人都放了寒假而她却还在工作是怎样的感受时,她表示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反正还有一帮同事陪着我一起上班呢。”
大年二十九那天,她终于坐上了回家的火车。经过这半年的实习,她对“家人团圆”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在感叹自己终于可以回家的同时,赵一麟也希望所有离家的人、走失的人能早日与家人团聚,回到温暖的家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