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学期一度的公共选修课选课时间又到了,不同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可以说“贫富悬殊”,抢手的课程在预选阶段课容量可以达到-300之多,而冷门课程班容量到二次补选阶段仍然不到一半。在自由选择心仪课程的同时,同学们也应警惕两种心理:“以分取课”和“以貌取课”。
所谓“以分取课”,即太过注重一门课的成绩。如果一门课结课简单、考勤宽松,最后平均成绩高,则有的同学挤破脑袋也要参加;而如果老师要求严苛,平均分数偏低,则不管课堂质量如何,都容易受到冷落。想要好看的成绩单的心态固然可以理解,但还是应该相信,没有老师会刻意刁难自己的学生。如果勤学好问、多加思考,求知若渴地加倍努力,“低分”魔咒迟早被勤奋的付出和坚定的求知精神所打破。而一味贪图简单、省事,甚至希望不去上课而白白得到学分和优异成绩,未免有违学子求学的初衷与根本。
所谓“以貌取课”,即太过强调“兴趣”,一味追求新鲜有趣。古谚云:“学海无涯苦作舟”。兴趣有时固然可以使我们的学习过程事半功倍,但有些稍显艰深晦涩的科目,汇集了前人和老师的智慧结晶,同样能让我们受益匪浅。那些一眼看上去“不感兴趣”的内容,或许一旦投入其中、了解其真味,也就可以“乐在其中矣”。在大学这个强调自主学习的环境下,相比起见猎心喜般地追求稀薄的、不知能坚持多长时间的“兴趣”,我们更应当有一些自我培养的意识与方向规划。在选课前,提前对该学科做一些简单地了解,然后因求制宜,真正依靠选修课的机会做到广开眼界、博采众长。
近段时间出现的课程有偿交易现象,和上述两种心态也不无关系。学校各学院俱有开设公选课堂,内容丰富、涵盖广多,足够满足同学们的学习需要。如果摒弃“以分取课”和“以貌取课”的偏见,对某门或某几门课的过度追逐热捧或许也就可得到缓解。
大学生无论精神世界怎样丰富多彩,都应该把稳一个“学”字,在精打细算时间、学分、成绩表之外,更应当回归“学”的本质。评价一个课堂值不值得一去,最核心的还应该是它是否提供知识、促人进步,它所提供的知识值不值得我们的时间投入与精力付出去换取。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宁肯“傻”一点,啃硬骨头,切不可本末倒置,使优质课堂无人问津、使真正珍贵的智慧宝藏蒙尘。
(编辑: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