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毅华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1983至1991年在媒体任记者、编辑,8年期间发表大量新闻作品。1994年留校任教,发表学术论文、专著超过260万字,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国家级奖励。2016年荣获北京市师德先锋光荣称号。
1983年,方毅华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毕业。“我从小就有新闻理想,迫不及待想到一线当记者。”方毅华说。她响应国家号召,进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工作。在电视和网络都没有发展普及的时代,广播是当时传播速度最快、传播力最强的媒体。
走出校门的第一次采访,方毅华跟随乌鲁木齐军区领导进入天山腹地,报道独库公路的建设者。这是一条险峻的战备国防公路。它由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某部官兵艰苦卓绝,花费近十年时间修建完成,有168名正值青春年华的筑路战士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刚过独山子地区,方毅华和媒体同行就看到筑路烈士的一大片墓园,政委对她说:“方记者,每隔4公里就有一位战士为你站岗。”几百公里的天山公路,平均4公里就有一名战士牺牲,年轻的记者方毅华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在20多天的时间里,她不仅播发了独库公路建成的最新消息,还搜集了许多筑路官兵的感人故事,采写了许多任务以外的专题稿件。
十月份,天山深处已经开始降雪。看着战士们在寒风里穿着单薄破旧的棉衣,方毅华向后勤部领导了解情况,得知他们的棉衣标准和驻扎城市官兵是一样的。“我说这个不行啊,他们每天施工,衣服损耗快啊。”为此,她写了一篇内参,建议为筑路战士多发一套棉衣棉裤。内参很快被部队采纳,这让初入记者行业的方毅华备受鼓舞,感受到新闻工作的价值和荣光。
不过,初入媒体工作的方毅华的新闻稿件是在一年的历练之后才成熟起来的。因为酷爱文学,刚开始写稿时她习惯在稿件的开头用优美的文字做铺垫。新闻部主任审阅稿件时,把这些话统统划去,“主任是南方人,说话特别快,‘这都没有用,要删掉,有用的就这几句,干货留下。’”方毅华说,“当时觉得好可惜啊。”主任批评她的稿件书生气、学生腔太重,在主任一次次修改、教诲中,方毅华体会到如何将四年在广院新闻系学习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一年里,主任批改的红色字迹越来越少,她的稿件也日趋成熟。不久后,部主任派遣她跟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书记王恩茂专做时政报道。方毅华在工作上踏实负责、进步飞快,多次受到自治区领导同志的表扬,她写的大量稿件也传遍了天山南北。
在新疆台工作四年后,方毅华因工作能力强,调任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担任记者、编辑工作。在新闻采编实践中,在下乡做受众调查中,她深刻体会到了媒体与党和政府的关系,也逐渐理解了毛泽东主席所说的“不能书生办报,要政治家办报”。“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我们主流媒体传达给老百姓。我们是负有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的。”方毅华说。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受众”的概念逐渐出现。“从前我只想着书记、省长对媒体报道是否满意,从没想过读者听众的感受,其实现在变化最大的是受众,”方毅华说,“受众的地位提高,成为媒体服务的对象,新闻价值由双方共同商定。”但她也指出,服务受众是为了引导受众,从“倾盆大雨”到“润物细无声”,新闻传播的核心仍然是宣传。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媒体要做看不见的宣传”,这样才能更巧妙地向民众和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1991年,方毅华已在新闻一线摸爬滚打了8年,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记者,但她迫切感到需要继续学习,于是毅然考回母校读研究生,师从新闻学院王振业教授学习新闻业务。毕业后,她在新闻系主任曹璐和导师王振业共同劝说下选择了留校任教。
“留校以后才发现这是和当记者完全不同的两个职业,角色的转变其实很艰难。”方毅华老师说。第一堂课是为93级专续本的学生讲新闻编辑课,方老师精心准备了一大叠讲稿,“站在讲台上紧张得腿直抖”。然而,本来是四节连课,她却在第三节课就讲完了所有内容,“虽然11月天那么冷,但我当时汗‘哗’就下来了。”方毅华老师说。她发现尽管同样是与新闻相关的工作,但说和做是两码事。经过了两三年的教学适应期,她才在讲台上有了自信,加上她之前八年积累的实践经验,逐渐能够把课讲得条理清晰,案例生动,深入浅出。她幽默诙谐,亲切和蔼,平易近人,关心学生,同学们都很愿意听她讲课,更喜欢这个亦师亦友的教授。
如今,方毅华老师已经任教23年。她为自己带的研究生建了一个微信群,叫作“方门”,里面共有七十多人。“学生都是我没有血缘的孩子,”方老师说,“这是我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方老师的这些学生活跃在中央和地方各大媒体,今年也频频出现在十九大报道的前线,为母校争得了荣誉。
最近,方毅华教授带领学生收看并研究各大媒体平台皇冠比分网:十九大的报道,她认为一些地方卫视的融媒体技术运用得非常充分,但深度和思想性仍然不够,“程式化的报道多,用技术的先进掩盖内容的缺乏。”方毅华这样评价。之后,她将带领学生形成与该课题相关的研究报告。
融媒体发展已经成为行业趋势,方教授认为科技带给记者工作上的便利,但同时也存在“懒散”的现象。“足不出户就能写稿,记者变得太宅、太懒了,”她说,“深入现场与当事人面对面,写完稿件对新闻事实进行核实与把关,这在任何时候都是我们媒体人需要坚持的原则。”
方毅华教授建议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来要做有温度、有深度、有速度、有高度的传媒人。“现在技术崇拜有点过头,媒体人不要醉心追科技,赶时髦,任何时候都要靠内容的专业性和人文关怀取胜。”方毅华教授说,“任何先进科技都不能替代有血有肉的人。人是万物的尺度。”
(编辑: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