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剑平(最右)及团队成员
身为“老广院人”的柴剑平,1985年开始在北京广播学院播控专业读本科,89年毕业后,去新疆基层锻炼了两年再回到广院读广电工的研究生,后留校至今。他曾作为总负责人开发出十几款模拟电视信号加解扰产品,向国内主要厂家提供核心技术,2009年至2016年间还开发了电视系统从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到实时呈现的全产业链产品,为我国广播电视大数据技术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据了解,传媒大数据研究是柴剑平团队最主要的科研方向,团队同时也是由刘剑波牵头的宽带信息网络大团队之下的一个研究方向,其他的还有宽带交互与安全、嵌入式终端、5G及物联网等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传媒大数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柴剑平团队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传媒大数据的采集、分析、挖掘、评价和决策支持系统,核心是在融合媒体背景下如何跨域采集分析,目的是促进融合媒体深度发展。团队的项目来源主要是国家科技部、广电总局、文化部和业内的横向项目,涉及文化、传媒和广电相关领域。
近年来,团队完成了数十个科研项目,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奖项。诸如2011年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数字家庭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课题,在海尔集团得到应用;2015年《数字电视隐藏字幕的技术与系统研究》项目,获得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16年研制的《有线电视用户大数据采集、分析、挖掘和决策支持系统》项目,获得中广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以及最高奖——突出贡献奖。
其实,“传媒大数据”这个研究方向也是近年才确定下来的。据柴剑平介绍,传媒大学在国内是最早起步研究大数据的,从2008年就开始了。“当时我们主要针对国内做收视调查入户,做了一款替代国外进口收视率调查仪设备。后来2009年后正好利用了国家数字电视整转的机遇,调整了工作方法,具体的思路就是在数字机顶盒整转的同时在机顶盒里做一个通用的SDK软件包。这种方式优势在于没有硬件设备,用户使用起来成本低,入户安装后普及面会更广。”
同年,团队申请了广电总局项目《研究视频内容监测和电视频道监测方法和技术》,不仅完成了课题,还成为广电总局的三网融合、用户终端、用户综合数据采集规范研究及DSS系统示范工程。2010年,在项目的带动下,做出一个完整的产品系统,并在全国推广应用,目前该系统在全国的占有率名列第一。“这个研究当时还没有称为大数据,叫的是海量或者大样板数据。我记得很清楚,2013年春节的新闻联播上出现了大数据的概念来讨论春节期间人们迁徙的数据情况,我们做的不就是这个么,后来我们就把海量数据改名叫大数据!”
团队建设:性格相容、知识互补
众所周知,团队建设是科研的重中之重,柴剑平认为团队需要志向一致、性格相容、知识互补的教师组成,才能“出去抢得来课题、回来完成好课题”。
目前团队的成员有殷复莲、王妍、李波、宋金宝、刘杉、张韬政、赵薇、王鑫等几位老师。他们在团队中分别从事电视节目评价、电影大数据、电影评价、专家监播、新闻标签、用户社区和可视化等方向的研究。
说到团队的建设,柴剑平指出“不能做井底之蛙”,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对接行业需求,团队还要校内外人员结合,各学院人员搭配,在尽可能满足各位老师研究兴趣的基础上统一规划。
在谈到研究理念的时候,柴剑平说:“首先要发挥学校优势,才能紧跟最新技术。从而解决行业痛点、带动人才培养。”他也表示未来科研的主要方向依然是传媒大数据,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团队还将着手研究融合媒体方向。
团队发展到今日,他们的科研项目在国家科技部、广电总局、文化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少研究成果也已经落地应用到千家万户之中。尽管如此,面对记者,柴剑平仍然谦虚地表示,团队也经历了几批老师的迭代,最早两批老师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没有等到团队和项目的瓜熟蒂落。现在的团队站在前面几批老师的肩膀上,才获得了今天的成绩。而如今,团队也没有放慢科研的步伐,反而更加坚实地迈向未来。柴剑平表示,团队是一片沃土、一架云梯,希望青年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快快成长,早日成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
让中传指数成为中传骄傲
目前,团队正在建立“全国最大的电影作品数据库”,提出了从电影宣发放整个环节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并组织了完备的运营和研发团队,通过了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组织的严格评审,获得745万元资金支持。
而今后的研究重点,柴剑平表示,一方面,将发挥学校的理工科优势、多学科优势,重点研究中传指数,向全媒体全数据分析系统推进,由传媒领域向文化领域扩展;另一方面,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从技术手段做好对新闻学部、艺术学部的支撑,特别是为日前刚刚成立的“国家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研究中心”提供大数据方面的支持。
“所谓的中传指数,是一个评价的体系,从学术角度来说相当于风向标,因为团队的研究偏学术化,最后要浓缩成一个亮点、找到一个应用点,这就是“中传指数。”柴剑平向记者解释,“中传指数”就是针对广电文化传媒产业方面的一个综合评价体系,从政治、经济、文化多学科角度来评价,比起以往的收视率等标准更加准确和全面。
柴剑平解释道,这个指数之所以叫“中传指数”,首先它面向中国的传媒文化等行业,通俗易懂。另外,中传指数又和中国传媒大学这个名称比较相近相符,可以提高学校在业内的影响力。下一步,他打算将中传指数扩展到融合媒体新媒体,争取做到全媒体全数据的一个评价体系。
(编辑: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