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回归而后自省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459发布时间:2017-06-09

“五年前,当我从中国的飞机上下来,我做好了准备在我五张口罩里面选一个带上。但是当我第一次呼吸到美国的空气时,我摘下了口罩。这儿的空气太新鲜,太甜美,近乎奢侈。”一个留美女孩的一段自我经历叙述引发的“辱华”热潮讨论,反映出的是当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某些特质——一方面,随着媒介技术发展,人们接收与发布信息的渠道被打通,草根民族主义情愫在网络空间一触即燃;另一方面,“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不断在消费社会中显现身影。面对如此繁复的现象,人们较难于短时间内理清真相,达至真理,但至少可力图摆脱情绪性束缚,回归理性,反躬自省,以寻求有利于自我与社会的发展途径。

一方面,社交媒体上有关对杨舒平“辱华”的声讨大多充斥着情绪化指责,并未能做到完全理性,因此造成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令人堪忧。诚然,杨舒平的言论是否妥帖固然有诸多需商榷之处,但一昧地将矛头对准一个女孩进行口诛笔伐,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而且会对当事人及舆论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在舆论压力下,杨舒平改掉了微博名,删光了之前的所有微博,并表明了自己的爱国心作为回应,希望避免再多的过度解读与人身攻击,却招致了网友愈加凶猛的“打脸”。年轻人固然有诸多言行欠妥之处,但以言论攻击代替积极引导,对其未来发展,不仅难有促进作用,甚至可能对当事人造成内心创伤。此外,非理性的情绪化言论亦对社会构成潜在威胁。《牛津词典》将“后真相”评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反应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特质——人们沉浸在自我情感的狂欢中,以情绪替代理性,从而导致真实本身不再受人关注,以致评论淹没了公众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假新闻不断爆出与反转等现象的发生。随着媒介技术发展,从议程设置角度来看,媒介议程无法再直接决定大众议程;在人人都可接收并发布各样言论的情况下,公众理性意识的回归便显得愈加重要。

另一方面,从杨舒平发言的内容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之影子的确于其身上闪现。“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扬,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钱理群教授曾如是表达自己的担忧,“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诚然,趋利避害本为生物天性,为自我生存发展谋求福利并无可厚非。然而,作为一个根植于社会,根植于家国的生命,每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的价值,绝非仅仅在于“唯利是图”、“唯己是图”,而置其他身外之物于不顾。在当下资本迅速积累,技术高度发展的消费社会中,利己之观念不断过度地被商业消费的相关行为强化着,并深重影响着青年一代的发展。杨舒平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一个个同样类似的青年群体的缩影。青年人对自我及其环境所保持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值得社会所有人反思的。正如狄更斯所言,每一个时代都是最好与最坏的时代,有其荣耀光鲜的一面,亦有其源自历史根深蒂固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并非一昧赞誉其光明,抨击其黑暗,而更多的是寻根溯源,理解其为今日样貌之原因所在。另一方面,我们亦需反躬自身,力图追求生之为人的意义与生命价值所在,而并非仅仅被流于表面的眼前自我小利所迷惑。尽管个体的自由选择是值得被肯定与捍卫的,对家国之理性认知与情感溯源,乃是源自于个体生命的真诚感悟与体验。因此,美国的空气虽清新至“奢华”,但大洋彼岸的无数中国学子仍为生养自己的家国所担忧牵挂,甘愿尽己之心力与才智改善其现状,并以此作为生命追求的一部分。

中国社会正处于疾速变化的转型期,社交网络上有关“辱华”的言论热潮也还会如先前一样再次涌现。面对如此浪潮,回归非情续化的理性,而后反躬自省,以改善自我与社会发展,是青年人可采取的态度与行动。

 

(作者 王希 14级广播电视学)

(编辑:陈艺文)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