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接之时,又有大批海外学子即将结束在异国他乡的学业。这本是一个游子因收获而愉悦的季节,但对于马里兰大学的中国毕业生杨舒平来说并不是这样。她在毕业演讲中提及的“美国空气多么香甜”“在美国之前……生命、自由和对自由的追求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等言论在国内媒体平台被疯狂转发。很快,“辱华留学生”引起舆论热议。指责、问骂纷纷向她袭来。
从“马里兰大学优秀的毕业生代表”变成网上人们口诛笔伐的“卖国贼”,时隔不过一天。究其原因。这篇演讲的关键词大大刺痛了民族的神经。
杨树平的演讲有错误吗?有,她以一个错误的身份在错误的场合发表了一场话题错误的演讲。
既然身为毕业生代表,杨舒平的学业水平自是不言而喻的,她是凭着家庭经济实力出国“镀金”的一代,是享受到国内许多大学生都未曾享受过的教育资源的一代,这样的身份,本就显出她在普通大学生前的优越性。人们对于这种优越性的羡慕极易转化为对她的嫉妒。杨舒平对美国空气质量的夸赞,让那些不曾享受过这种优越性的人感到受到了歧视。就场合而言,人们更关注的不是杨舒平身为“毕业生代表”,而是身为“中国毕业生代表”,她在国外的演讲被赋予了更大群体的期望,而她用中美两国对比的方式,处处夸赞美国的舒适,难眠引发舆论的抨击。
杨舒平大概是将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当作了纯个人观点的表达,而忽视了她所背负的是整个民族对发声的期望。
人们常有这样的经历,出国旅游前被叮嘱要注意行为举止,因为游客代表了整个国家的形象。这句话虽则有理,但也有其荒诞,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展现国家形象不免夸大其辞,但这也折射出了我们的国民心态,我们不提及国内某个群体的道德素质,却常常关心国外一个个体的素质;我们不急于改变国内人口素质,而又要求那些走出国门的人在外国人面前有一个好的表现。也正因此,杨舒平作为毕业生代表,在国人看来她所发表的言论不只代表她个人,还代表她背后翘首盼望她树立国家形象的千万同胞。
但杨舒平却将这种期待打碎了,以一种通过对比来伤害祖国的方式打碎了。人们可以接受对祖国现有问题的讨论,可以接受留学生留美的决定,但杨舒平却在公共场合将自己的想法公布于众,这才是国内观众不可忍受的。
杨舒平的演讲刺痛了整个民族的神经,但不可否认,她的确反映出了部分留学生的心态,这样的演讲令国人震惊且气愤,但气愤过后,我们需要正视这种心态的来源。
作者:韦安 2015级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
(编辑:陈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