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学部师生百人赴雄安新区大调研纪实

来源:校报477期浏览次数:1055发布时间:2017-06-07

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4月22日,中国传媒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要求,成立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第一家专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的高校智库机构。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首届雄安新区发展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5月24日,经管学部“雄安新区百人大调研”集结出发,分赴新区建设范围内的雄县、安新县、容城县和白洋淀地区开展田野大调查。

百人大调研的队伍由41名教师,121名学生组成,覆盖了应用经济学、传媒经济学、企业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工程、公共管理、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等诸多学科,从博士后、博士、硕士到本科各层次学生全面参加,形成了跨学科、多层次的联合调查研究团队。在为期4天的调研之中,走访了28个村庄、15家企业,完成了200多篇调研手记和采访记录,初步已经形成了30多篇带着雄安温度的调研报告,拍摄了4000多张照片……

下面让我们跟随此次调研的四支队伍,感受此刻的雄安新区……


雄县分队策马先行,心声心语共话民生

5月24-26日,雄县团队作为调研活动的首发团队率先出发,团队由12名骨干教师和36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分为四个小组,将对雄县的文化遗产、民生现状、产业转型、公共文化等领域展开全方位调研。雄县县委、县政府各相关部门,当地文化名人、学者、非遗传承人、表演艺术家代表及部分企业家代表与调研组召开大型座谈会,全面介绍县情。

记录文脉传承,访谈百姓心声。从战国时期至今,文脉绵延2800余年。在实地调研中,文化遗产组一行共调研了陈子正故居、宋辽古战道、王派西河大鼓、鹰爪翻子拳等1个古遗址、2个近现代史迹和4个非遗项目。公共文化组和民生组则深入龙湾镇、张岗乡、黄湾村、雄州镇等地文化馆站、卫生所以及居民家中,通过访谈了解雄县人的心声。

调研产业现状,倾听机遇挑战。产业组对雄县塑料包装、压延制革、乳胶制品、电器电缆四大支柱产业中的代表企业进行调研。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抓住机遇,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企业也表示为保障雄安新区建设,很多工厂将拆迁异地安置,普通工人面临再就业,企业家们面临再起步,新区的设立让他们既激动又惶恐。


安新分队深入田野,贴近生活

5月26-27日,由15名骨干教师和41名本、硕、博学生组成的调研组对安新各街乡、村镇进行了分组调研。调研小分队分别前往安新县城、白洋淀村落、古城遗址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针对安新本地居民的居住、生活、生态、社交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关注当地冀盼,体察各方忧思。安新县城及周边村镇调研分队,分组在县城内、三台镇和大王镇开展入户调研。在早市的调研中发现,雄安新区设立后很多人的困扰以及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住房。未来雄安新区将迎来人口剧增,面临外来人口引入,切实保障原住民生活是社会稳民心稳的重要问题。在服装产业和制鞋产业都比较发达的大王镇和三台镇,调研组发现低学历的问题导致很多人只能选择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就业,想要学习新的技能却又很难成功。新区建成之后,这批人群必然会和新引进的高端技术产业脱轨。如何解决他们的再教育问题,如何对他们的再就业进行合理安置,这也是未来规划实施前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容城分队描绘百姓民生,体味实业艰辛

5月25-27日,由14名骨干教师和44名本、硕、博学生组成的容城分队,分为三组,分别对文化资源、民生状况和服装产业进行全面调查。调研师生踏访12个村庄,5家企业,与当地村民和服装加工流水线上的工人进行深入交流。

探访三贤文化,谋划文化传承。宋元之际的大学者刘因、明代弹劾权奸而遇害的谏臣杨继盛、明清之际的鸿儒孙奇逢并称“容城三贤”,“三贤文化”成为容城一方水土的精神象征。调研组与杨继盛的16、17代传人深入交流,体会容城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明月古禅寺、南阳文化遗址、酒曲制造技艺的考察,调研师生感受到站在新区建设的历史节点上,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保存、保护和传承下来,如何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需要长远谋划。

关注教育状况,思考人才对策。民生组的调研涉及了容城县小学、中学,位于容城县内的白洋淀火车站以及6个村庄,对当地的经济民生、基础配套做了全面了解。容城中小学的师生们对雄安新区的建设充满了希望,对于将来雄安新区的建设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平台而感到兴奋。也对新区建设后教育水平提高感到压力,希望国家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地区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适应未来雄安新区集聚高端人才的需要。入村调研中,容城县内严格管控,坚决不动一砖一瓦。虽然给村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绝大多数村民对新区建设仍持乐观态度,对未来充满期待。

走访传统产业,记录一线心声。容城县“全城制衣”,服装加工业作为全县第一大支柱性产业在新区建设中也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服装产业组走访了两家大型现代化制衣企业,两家乡镇企业和一家家庭作坊式企业,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新区建设历史节点下服装实业的现状与困扰。面对传统服装产业的明天,面对制衣工人短缺老化,面对服装设计能力匮乏,如何优化组织生产能力,完善营销体系,创造自主品牌是容城服装产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而希望政府帮助企业“搬迁生产两不误”也是一线管理者的心声。


白洋淀分队置身“北国江南”,体验至美人文

感受文脉积淀,探访民风民情。“适来适去一苇间,四时风浪舒心颜。”白洋淀调研组领略美景时,也被白洋淀深厚的文脉积淀、淳朴的民风民情打动。调研组来到世代靠水吃水、捕鱼为生的渔民家采访,跟随淀中大爷入淀下网捕鱼,触摸苇编老人的精美作品。面对华北地区的生态明珠,生态的变化、苇编产业链的断裂让很多人选择到淀外去另谋出路,白洋淀简朴的渔猎生活也渐渐只存在于老人的回忆中。这种浓重而渐渐消散的乡情又该如何重塑,传统而精妙的苇编技艺又该如何维系下去?

师生们通过调研感受到,未来的雄安新区建设,“以水定城”不能成为一句口号,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生态保护,白洋淀都将成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白洋淀该怎样重拾这种乡情水情文化,在水、城、人中寻找最美的契合,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再出发

6月2日,调研总结会召开。同日,学术界第一本有关雄安新区的研究报告《新理念·新模式·新使命: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一卷)》正式出版。

趁着我们所畅想的雄安新区建设速度,更多的田野调查及科研实践成果将快马加鞭、源源不断问世:《行走雄安》、《图说雄安》、《记录雄安》、《解码雄安》,用文字描绘雄安人,用镜头表现雄安事;《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卷)》,在调研基础上形成更有深度也更接地气的学术思考……

(编辑:阎玺)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