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自备二维码:与时俱进还是道德绑架?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391发布时间:2017-04-27

“一手拎筐,一手拿着二维码求扫。”这既不是商业营销号“扫码送礼品”的推广活动,也不是另类商家的售卖行为,而是济南某景点一乞讨者行乞时的举动。

据《济南晚报》报道,在济南王府池子景点,一男子手持一张二维码图片,求游客“扫码”给钱。当地居民反映,景点附近的乞讨者大多使用微信二维码乞讨,有的乞丐甚至还带有POS机。

如今,电子支付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相当普遍,许多人也都开始习惯不带零钱出门。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用二维码乞讨似乎是也是与时俱进,无可厚非。但细思其背后的动机,也许并不是表面上乞讨技术进步那么简单。

行乞本是迫于生计,而如果乞讨者有购买智能手机的经济能力,那么乞讨者也就一定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如此乞讨,便是“职业乞讨者”的一贯行径了。使用二维码乞讨无非是要稳定这一“职业”的经济收入,在行业更长久的生存下去,这不免让人觉得乞讨者得寸进尺,急功近利。

并非是“有钱买手机,没钱吃饭”,而是“舍得下自尊,放不下钱财”。很多乞讨者并非完全没有生存能力,或是囿于生活的惰性,不愿意进行自我奋斗;或是根本盯上了博取他人同情心的利益,人前哭穷,人后显贵,日复一日对好心人进行道德上的欺骗。对乞讨者而言,“久食嗟来之食”已经不仅仅是有失尊严,更是其自身社会道德与责任感的严重缺失。“职业行乞者”放弃自我谋生的权利,寄生于人们的同情与怜悯,这对社会公德的养成以及社会成员信任关系的建立都有极为恶劣的影响。

就在上个月,西安一乞讨者将路人赠与的一整袋麻花直接丢进垃圾桶。爱心就这样被当成“垃圾”,不免让人心生寒意。“职业行乞”越发猖獗,真诚和善意就受挫越严重,世事人心,自然冷漠。此时再用二维码“追讨善心”,无疑是在已经相互疏离的社会人际关系上又加上了一层道德绑架的阴影,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人们对“二维码乞讨”的反感,更多是源于“职业行乞”的道德欺骗。不可否认的是,更多乞讨者游离在社会边缘,不是为了骗钱,而是需要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消除“职业乞讨者”,不能仅仅依靠社会舆论的声讨,根本是要健全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直接、实际的帮扶固然重要,但“授之以渔”,为乞讨人群提供更多岗位职业培训机会,才能让乞讨者拥有回归社会的能力,积极生存,摆正心态,扮演好实际的社会角色。

“二维码乞讨”或有猫腻,但献爱心不该就此终止。更多时候,一颗充满善意的真心也许不足以唤醒“职业行乞者”,但也许能够温暖更多真正有需要的人。


(编辑: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