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清:争创“双一流”,走出自己的路

来源:光明网浏览次数:654发布时间:2017-04-05

2017年两会,“双一流”建设不出意外地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双一流”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是建设教育强国、赶超世界先进的重大战略。目前,由于我国“双一流”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部分学校为争创“双一流”已出现过分拼凑和包装,甚至砸重金从其他高校“买”学科,以超常方式“吸引”人才等现象。这些现象值得重视和思考。本期访谈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河清,就“双一流”建设话题,与读者分享观点。
  “竞争优选”动态化,第三方评比客观公正
  皇冠比分网:“竞争优选”是针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而言的,而不是按原先相对稳定的格局和位置。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原先例如“985”“211”等行业领先大学出现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同时也可以调动一批具有发展实力和潜力的高校能够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借助第三方评比一方面可以使评判标准更加客观,另一方面可以使评判过程更加公正。此外评判的标准,我认为应该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例如初始阶段、进行阶段、完成阶段,不断进行更新。
  重在建设,应整合优势资源“走自己的路”
  建设“双一流”,我认为重在建设。因为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仅仅买人员、买学科这样简单。建设“双一流”,贵在整合各学校自身的优势资源,应将优秀教师的培养和一流学科的建设相结合,瞄准世界一流的目标,明确找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短板,通过制定计划和行动方案,逐步缩短同世界一流的差距。我认为,在争创“双一流”过程中,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原有的基础和特色,虽然争创的目标是相同的,但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走自己的路”。
  人才培养是关键,应制定规划实现人才流动
  “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培养。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评价标准:学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出优秀人才。人才的培养应当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而不是投资经费、硬件设备、教师发表论文数量或出版书籍等。培养不出人才的大学是无法被评定为“双一流”的。我认为,过往在 “985”“211” 建设过程中,缺乏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这方面也是有过教训的。政府应制定规划,例如,人才可以从东部调到西部,可以从好学校调到相对落后的学校。或者说,人才通过资源来整合,特别是学科资源的整合。总之,是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样做才能实现既不浪费人才,又不使其形成恶性竞争的情况。
  攻破缺乏特色难题,应发掘自身优势打造专属“名牌”
  我国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自身特色不够明显。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学校的建校时间不长,还没有在一定时间的历史积淀下形成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这与我们在评价、督导学校的过程中,衡量的指标大多是相同的有关,就是说看共性的比较多,看个性的比较少。我认为,一所学校同一个人一样,它的特色才是生存发展之本。因此建议,除了一些农林、医学、政法等专业学校外,每所大学应当发挥其所具备的传统优势,并使之更加发扬光大。这个问题在评价标准中需特别引起重视,应当把评价的过程转变为引导学校发展并形成自身特色的过程,从而使每一所学校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展望未来“双一流”建设,需要大家行动起来
  展望未来“双一流”建设,我想通过号召,各个学校都自觉行动起来,努力奋斗使得学校能够健康发展,缩短同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在建设过程中,提一些建议:第一,选择一些不同水平和类型的大学,先进行一些试点;第二,需制定一些必要的规范,例如经费开支、人员流动、学科建设等基础建设方面,从而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第三,政府应主动倾听、征求各大学在建设“双一流”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部署、调整规划方案;第四,时下在提倡反腐的问题上,大家的舆论和意见也比较集中。所以,在反腐过程中存在较严重问题的学校,应优先解决行政腐败的问题。对一些抱有错误观点,认为“会哭会叫吃奶多”的学校,要严加管理,必要时可采取“断奶”的措施。从而使正风、正能量在高校中得到发展弘扬,校园中形成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教师、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双一流”建设的行列。

                                                                      (编辑:王丹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