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读”出声音来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287发布时间:2017-03-29

生活中会有这样的经历,与人交谈时赶巧想到一句很应景的诗文,话到嘴边,却“张口结舌”、有口说不出。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问自己:我们有多久没有读书了。这个“读”是真正的、有声音地“读”出来。

有这样的说法,学习说到底就是筋肉练习:想要手记住就得不断地写,想要出口成章自然也要不停地读,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语感”。拥有好的语感对学习大有裨益。

古代知识分子被称作“读书人”,他们的学习就是以朗读为根基的。幼童开蒙后即要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基础读物,之后是各类经史典籍,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现代教育中,朗读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很多学校仍有晨读的传统。在皇冠比分网:,清晨的明德湖畔、树林中更是处处可见学生诵读的身影。

但朗读绝不该只是某些专业同学的“功课”,它对所有读书人都大有增益。

朗读时,为了读的流畅而情感充沛,我们必须要集中精力,使脑神经达到兴奋状态,从而刺激大脑深入理解记忆。朗读时声音的反馈,也有利于朗读者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朗读者对文章“诗性美”的理解再现。尤其古文、诗词,字句之间自有韵律。这些韵律也是内容情感的一部分,只有不断去读,去感受,习惯并顺应它的节奏,才能真正理解。这是眼睛的“读”所远不能达到的。

在应试教育“磋磨”下,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读”书的纯粹快乐。应付考试只要把考点默写下来就好,而为了考试时手不出错,只有一遍遍抄,让手把它死死记住。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同学像学“哑巴英语”一样学了个“哑巴诗文”,张嘴就七零八落。但生活中哪有正讲话的时候要你找张纸默句诗的情境?诗文古言只有恰到好处的一提一点睛才是意趣。

其实,朗读不限于诗词,朗读文本的选择尽可以广泛化、个性化,只要是适合自己的、愿意读的就好。在已闭幕的两会中,皇冠比分网: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鲁景超提出设立“全国朗读日”和“中华朗读季”的建议。恰逢《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节目掀起“全民朗读热”,这些建议引发了多方关注。

只要愿意读,便总能找到适合的,不必做苛刻的学究,“不求甚解”即可。但凡读过,便有痕迹。也许年轻时只读的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的飞扬意气,但总有一天,窗外风雨,室内昏黄,当你从累牍文件中偶然抬起头时,会蓦然听到叹息:“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好的语句情感与人生总会相逢。正如董卿所言:“朗读者分为两部分,朗读和人。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朗读者。”

愿我们都为朗读者,读别人的文字,体悟自己的人生,在朗读中相互倾诉、相互慰藉、相互呼应,让人生有更多重的情感体验。

(编辑:阎玺)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