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迁:扎根中国大地是“双一流”建设之魂

来源:中国教育报浏览次数:474发布时间:2017-03-27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按照该《实施办法》的要求,“省级政府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统筹推动区域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建设之路”。截至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山东等20多个省份出台了各自未来5至10年的大学发展和学科建设方案。

笔者将细化的各地实施方案进行归总梳理后发现,“加大经费、人才保障力度”等举措成为了不约而同的“最大公约数”。然而,仔细推敲后顿觉诧异,本没有共性标准的“一流”缘何达成如此“默契”?本应鼓励尝试、探索的不同范本又为何显得程式化?本该各有千秋的一流大学又何以能标准化?

当前,“双一流”建设被奉为高等教育改革新一轮大变局的指针。故而,绝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也不可照猫画虎、亦步亦趋。那么,“双一流”应探寻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才能建设成公认的一流?

作为一项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双一流”应辐射一大批高校和学科,并对其产生重要的牵引动力、示范带动、正面激励作用。故而,“双一流”建设势应深入高等教育肌理之中,激发源于个体和组织的内在动力,基于不同院校各自特色与优势而发力,促使“在其自身范围内力求卓越”。在此逻辑主导下,“双一流”可实现三个不同层面的生产输出目标,即诞生一流办学理念,产生先进模式和制度,输出优秀学生和高水平学术成果。

皇冠比分网:一流办学理念,其实可以做到实实在在地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产业革命、文化繁荣发挥引领作用。落实到“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大学基本职能上,一流大学不应随社会风向而盲动、乱转,不为追逐利益而搞“短期功利主义”,而是应专注于改善自身品质,潜心于长远规划,成为时代和社会之精神灯塔,这远比一两项技术发明更为重要。在产生先进模式和制度方面,核心是让其紧紧围绕在约束条件下,使资源配置效率和人的积极性最大化或最大限度地提高。诸如,盲目追求规模反倒不如集中力量建设优势学科;积极发挥“龙头”作用,避免“削峰填谷”和同质化现象;不追求一个统一标准模式评判所谓“一流”,而更应注重多个“好”的标准及功能配合,形成体系的卓越,等等。至于输出优秀学生和高水平学术成果,想必大家对输出大量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高校或学科是一种默认其一流的坚定态度,或对人类进步产生一大批有重大影响力成果的高校或学科,也是一种仰视心态。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的“双一流”建设是一项复杂浩繁的系统工程,要有充分的认知和足够的耐心,更需要三种眼光的发展建设路径:协同育人为本基的眼光、放眼世界的眼光和扎根中国大地为特色的眼光,破除原有的身份固化与独尊优势,摈弃疾风骤雨般的“建设工程”,尊重“人才培养是一个长周期、慢变量支配、相对隐性指标的复杂动态系统”这一最大现实,关注教学育人、人文价值和学术生态等,培养出具有远见卓识、开拓创新、道德高尚的一流人才。

一流大学无不视人才培养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然是全球的一流。善于吸收他国先进文化的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文化的制高点。国内高校应放眼世界,遵循一定的“世界标准”开放办学,展现全球教育自信,以追求有震撼世界的学术实力,为享有国际声誉而拼搏。同时,“扎根中国大地”是“双一流”建设之“魂”,这里既有思想方面的引领,又有传统文化的浸染,还有服务国家的担当。更重要的,是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跃升找到最现实而切近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因,以瞄准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和社会服务中大显身手。

                                                                      (编辑:王丹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