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教育不能忽视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浏览次数:632发布时间:2017-03-16

十年来,钱颖一作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几乎放弃专业上的研究,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管理和教育改革中。他是行动派,更是思想派,十年累积下的教育思考已成为《大学的改革》上下两卷厚厚的著作。面对今天中国教育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这位致力于教育改革的经济学家对中国教育有着怎样的体认?在他眼中,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又该如何应对?本期,记者独家对话钱颖一。

 

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学生和育人更容易被忽视

 

记者:在你看来,目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钱颖一:我一向主张“大学为学生”,但这样一个主题并非显而易见,也远非共识。事实上,学生、教师、社会、国家都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教书育人、研究探索、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组成大学的使命。在实际工作中,在兼顾四个方面的同时,在不同时期,总会有不同的优先和侧重。当前,中国教育界最大的现实问题是,在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教师和研究、服务国家和社会更容易获得优先考虑,而学生和育人更容易被忽视。

什么容易被度量,什么就容易被完成。科研、项目容易被度量,育人、教学天然不容易被度量,难度量就难产生激励,于是也就难完成。回溯根本,大学的使命到底是什么?难道只与研究相关,与教育无关?是否只与在《科学》《自然》杂志上发论文有关,与诺贝尔奖得主有关,就没有别的了?我听过清华一位教授的一句话,简单,却有道理。他说,大学研究做得不好,肯定不能算一流;但如果教学搞不好,那连大学都不能算了。

经济学视角对我们思考教育问题很有启发。在我看来,教育产出有两个维度——“人”与“才”。皇冠比分网:“才”,谈得很多,比如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引进等,但教育只是为了育“才”吗?不是。“人”的维度更重要,“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投入品,更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中国文化、教育的传统,从来都是重视“人”的,但在近代为了追赶发达国家,教育转向了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传授,经济增长似乎成了唯一的价值和目标,相应地产生了当前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人”的价值就被严重忽视了。

 

记者:具体到办学过程中,产生教育忽视“人”的原因有哪些?

钱颖一:这既有高等教育的原因,也有高校之外的社会原因,但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于本科教育的忽视。就全国来说,本科生远远多于研究生。就重点大学来说,本科生的生源质量在整体上高于研究生。但我这些年来发现,在重点研究型大学中,对研究重视,对本科教育不够重视,表现在对本科生教育投入不够,学校花的精力不够,对教师激励不够。

第一,是理念上的偏向。现在一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好像就是指研究成果、发表论文,导致这些指标成为教育领域中的GDP。对研究重视是应该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对这些评价的重视导致了对本科教育的轻视。以广为流传的几大大学排行榜为例,几乎没有反映本科教育水平的指标,但却成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风向标,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第二,是时间上的配置。从主观层面来讲,国内大学教师太忙,国外教授也忙,但没有这么多论坛、会议、兼职。我在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教书时就有很深体会:哪怕你是诺贝尔奖得主,教不好书,就不会被认为是好教师。再大牌的教授,每学期必须上课,每周必须安排office hour(教授与学生面谈时间),帮学生解答学业中的问题。但在国内,只要你想,越有名的教授社会事务就越多,在没有保证给学生时间分配的制度下,学生很难见到教师。从客观层面来讲,国内高校生师比也太高,不少大学的硕导、博导每人要同时带几十个学生,平均到每个人身上的时间可想而知。

第三,是激励上的匮乏。现在国内大学对教师在教学上可以说是没激励、甚至反激励。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个价格系统,往往是鼓励论文发表,所以教师就一篇篇地数论文篇数。人做事都是在资源限制的条件下做选择,当精力、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会选择最有激励性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