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条”的背后:价值观缺失的不归路

来源:校报468期浏览次数:467发布时间:2016-12-21

缺钱,借钱,有钱,还钱,没钱,被逼迫进行“裸条支付”甚至“肉偿”。短暂的消费快感,将以“利滚利”的恐惧为代价。直到放贷者将作为借贷凭证的裸照与不雅视频传上网络,有人离家出走,有人子债父偿,有人自杀。如今,灰色利益链浮出水面,可依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光鲜的衣着,体面的生活,背后却是金钱胁迫下的危险处境。

2015 年《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占一半。大学生金融服务成了近年来P2P 金融发展最迅猛的产品类别之一,高校内“校园贷”愈发流行。

所谓校园贷,就是以大学生为主要放贷对象的网络贷款服务,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部分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二是P2P贷款平台;三是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乱象最多的在是p2p 贷款平台,许多非法借贷组织利用其进行伪装,以网络借贷的名义发放高利贷。

为何高校成网络借贷乱象“重灾区”?事实上,校园贷市场主要分布在二、三线城市的高校。当三、四线城市或农村地区学生进入物质与资源更为丰富的二、三城市生活,消费欲望愈发膨胀。“缺钱”使得他们不能维持相对体面的生活方式,而校园贷无疑为这类人群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借贷平台。而无论是满足消费欲求还是寻求创业资金,高校学生的借贷动机往往具有盲目性和冲动性。他们不会过多关注借贷条款细节,加之缺乏金融常识,法律意识淡薄,几乎不能判断借贷方是否在放高利贷。学生本就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借款偿还不上又不敢告知父母,只能选择“借新款,抵旧债”,甚至签订“裸条”,结果在借贷的圈套中越陷越深。

校园借贷之所以会大行其道,就是因为投机者看准了部分大学生病态的消费心理和价值观念——盲目追求高消费的价值观。在高校半社会化的环境里,部分学生希望通过生活方式的同化来获得周围人认同,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对自我存在意义的价值考量。希望以一己之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关系,却又不得不通过借贷解决经济问题,无法还款又耻于像父母亲友求助,这些行为的本质都是学生自我价值观念的缺失。

大学既是大量专业知识的储备阶段,同时也是社会角色转变的过渡时期,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念的确立尤为重要。一方面,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充分肯定自我价值,在群体中求同存异,不追求表象上的一致;另一方面,校方应加强对学生的金融、法制教育,完善贫困生扶助补助机制,尽可能为学生创业提供前期的资金支持,努力为学生营造公开透明的经济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只有这样,才能将“裸条”挡在校园的大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