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 “秀书” 不如多 “秀内容”

来源:校报466期浏览次数:454发布时间:2016-11-25

十一月初,英国女演员艾玛·沃特森在伦敦地铁里丢了一百本《Mom&Me&Mom》,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阵“丢书”热潮。她的“丢书”行动与英国一家名为“BookOntheUnderground”的组织有关,该组织始建于2012年。艾玛之所以选择“丢”《Mom&Me&Mom》这本书是有原因的。作为联合国任命的妇女权能署友好大使,她参与了联合国的女性权益运动HeForShe,而《Mom&Me&Mom》一书,是一本宣传女性权益的作品。

11月15日,国内微信公众号“新世相”发布活动讯息:与黄晓明、张静初等明星合作,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地铁、顺风车以及航班上开展“丢书大作战”。在这些交通工具的角落、座位、缝隙里找到标有#丢书大作战#的书籍,阅读它并且传递它。

然而一周过去了,这项在中国的升级版“艾玛丢书”,似乎进行的不那么顺利,各方的质疑声、批评声不绝于耳。有学者批判“打着读书来进行营销”的观点,有人批评说“挪用国外创意来山寨”的观点;而支持者则认为,这样的“丢书”活动,既能给枯燥的旅途增加一点乐趣,又能让喜欢书籍的人偶遇惊喜,是一项温暖有趣的阅读活动。

活动中,很多网友反馈:在地铁上看到书,因为担心是他人遗落,很少有人去拿。而按照地铁运营规范,无人问津的书,在结束运营后由保洁人员回收放到垃圾桶边等待失主认领。一场在网络论坛上轰轰烈烈的“丢书”,结果却十分尴尬。狂欢的是期待与书偶遇的文艺青年,而受累的却是地铁的保洁人员。这次的“丢书大作战”,是否是一次跨国版的东施效颦,是否又是一次明星带头,粉丝随从的“流行热”?

两年前那场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类似的质疑也层出不穷。落地中国后,在“明星效应”的带动下,“冰桶挑战”最后演变成了游戏性质的全民狂欢,很多人忙于浇冰水、发视频而忽略了活动的意义——让大家关注渐冻症病人。与其相似的是,在如今的“丢书大作战”中,很多人是为了追求与书名、封面的合影,模仿明星在网上写一段华丽的辞藻,进而发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反而忽视了书中的内容。然而,让读者与内容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得到读者的认可,这或许才是作者的初衷。

2015年“两会”后的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全民阅读”。当下也有不少学者担忧,称我国民众每年的阅读量不到有些国家人均十分之一,并呼吁提倡“全民阅读”。但笔者不禁思索,人们希望多读书、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真的能由类似活动来实现吗?“丢书大作战”中的明星引领与粉丝狂欢如果真能让人再度关注起读书这件被调侃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那么这项活动确有其价值,是一场“读书热”的推广活动。但究其根本,也不过是该公众号的又一次营销活动。

全民阅读一直在提倡,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社交媒体上都会热闹一番。但这些摇旗呐喊到底有多少成效,值得我们思考。读书这件事不需要被束之高阁供奉着,而是越脚踏实地越付诸实践越好。与其像明星一样在社交媒体上秀书的封面,倒不如秀出书中自己觉得精妙的句子。阅读本是一件令人愉悦,予人学识的享受,但为何如今,阅读成了一种象征,一种符号,成为了炫耀自己生活的工具。阅读本身是一项美好生活的日常标配,而非一件欲求多时而不可得的侈谈。当“阅读”本身成为一种符号时,我们似乎离书籍愈加遥远。

“全民阅读”连续两年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党和国家对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国民素质的高度重视。但读书不是一时的热情,读书应该是日常的习惯。阅读是一项细水长流的过程,不需要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去鼓吹,让“阅读”成为狂欢。

近日,皇冠比分网: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如约而至,这项被称为中国传媒大学“最文艺”的校园活动让许多人期待已久。此次名为“重双”的第二十二届读书节,与往年相比,创新了活动模式,除了以往的旧书交换,这一次增加了“书友会”与“猜书迷”的环节,让读书不仅仅局限于书的交换,更通过书评的相互交流,让书中的思想在讨论中碰撞,并达到以书会友的效果,得到了同学们比较好的反响。

笔者认为,日后校园里的读书活动就应该像这样,不仅局限于书籍的交换,而有更多内容上的交换、思想感悟上的交换,那才称得上“书香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