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名校光环”成了束缚

来源:465期校报浏览次数:532发布时间:2016-11-09

近日,一篇名为《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或者,也不能这么说》的文章在各大高校学生的朋友圈中疯转,该文的作者是复旦大学的一名在校生,因感慨自己在大学里的遭遇与自己在刚入校时的憧憬相去甚远而写出此文。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毕业生也发表一篇题为《非典型985》的文章,也引起了高校学子的关注。

以上两位作者或谈论自己境遇不佳,或以一个半虚构人物为主线行文,既有毒鸡汤,也有黑色幽默。至于传播之后是使人备受鼓舞的铿锵字句或是浮躁功利的负能量,众说纷纭,批评、赞扬声交织在一起。抛开作者、评价者所带的价值观和文章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两位作者行文的心态和出发点倒值得做一番探讨。

出身名校的学生,高中阶段也都是成绩突出的优等生。然而在名校的经历似乎并未给他们带来所期待的收获:无论是知识、能力,亦或是被所谓“物化”的商机、收益、名望等等,便产生失望的情绪:以往的“佼佼者”身份,到了一个竞争更激烈的平台后,却因为能力不够突出而不受重视,失落感油然而生。他们在常人眼中或许是考进名校的“天之骄子”,但与身边同一个集体中更为优秀的人相比则显得“过于平庸”。

无论这种情绪是会演化成自卑还是妒忌,通过单纯的比较而影响自己心理状态的行为,确不可取。“名校出身”,只是一个头衔,一个光环而已。真正能给你带来收获的,只有你自己不断提高的能力和修养。

不能因为出身名校,就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毕业生,就具有其他“非名校”学生无法企及的优势。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不是一两位名师、几十位高徒就能决定的,它声誉的形成必然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几代人的努力打造的。而往往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理所应当地享有名校带来的优势。诚然,出身名校可以让你在求职中不至于卡在学历这一关;人际交往中,“名校毕业生”也是一张拿得出手的名片。但这样的身份、地位给予了你多少硬实力,这一点,是许多名校生所忽视的。

名校中的优质资源数不胜数,有精良的实验仪器,有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团队,甚至邀请来学术交流的嘉宾也比一般高校的名气高、声望大。但当你坐拥这些资源时,你是否将这些名校优势转化为你在自身培养上的优势,还是仅仅将这些资源变成自我安慰的毒品。反观所谓“非名校”学生,受制于教育资源,只得在其他方面更为努力,这使得他们在毕业后的综合素质,甚至远胜某些从名校走出来的学生。

我们并不能否认,也许“名校生”的整体素质确实优于“非名校生”,但仅仅是整体的比较,不是个体的结论。若名校生整天以自己身居名校自聊,放弃对自己的督促,停止自身的进步,这种心态下的“名校光环”,或许真的是一种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