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 记者更要担起还原真实的责任

来源:新闻中心记者团浏览次数:630发布时间:2016-11-09

2000年,国务院正式同意将中国记者协会的成立日11月8号定为记者节。从此,记者节成为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

白岩松说:“一个节日的出现代表了一类人变成弱势群体。”记者,这个曾经掌控信息的职业,如今正遭受着来自庞大自媒体群体的直接冲击。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生活中的新信息就能得到及时记录,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传送到互联网实现共享。朋友圈、微博里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几分钟就能在平台上留下自己对一件事的看法。公众不再需要集中地被告知,他们可以任意地接受和制造信息,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

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事情的结果总是在出乎意料地转变着。彭宇可以从路见不平的好心人变成罪有应得肇事者;上海女子逃离江西农村引发主流媒体对城乡差距的争议,却不过是过年不想跟老公回家而发出的“闺怨帖”;返乡日记中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仅仅是一个游子为完成命题作文的臆想;2000级北大新闻系女生回乡下送快递,其实是因为北大2001年才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反转的结局固然是因为信息的虚假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可是每当看到诸如“盛世中的蝼蚁”、“我的右肾去哪了”的标题,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点开链接。几分钟就能读完一个由自媒体呈现的、生动而贴近情感的事件经过,然后一时心生感慨,不由地留言评论展示自己的观点。

评论一件虚假的事没有意义,但在真相出现之前,公众永远认为所见即真实。公众的“所见”依赖于长久以来对媒体的信任,而几乎被忽略的是,如今公众借助的是无数自媒体的视角。为了追求时效性,往往是等不到新闻的始末完整就要跟进;而为了追求关注度,更多不正当手段就出现,比如造假和臆断。长此以往,整个信息价值体系将会混乱,媒体会失去公信力。

冲击媒体权威的除了频繁的的新闻反转,还有自媒体时代诸多意见领袖对公众的影响。时代首次为普通人提供了发声的机会,每个人对社会有不同看法,内心怀有不同诉求,即使对于相同结果也可能存在不同判断,更不要说不少带有争议性的话题。公众不仅乐于在媒体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还习惯于寻找和自己层次接近、观点相同人。在群体中,意见领袖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诉求,并逐渐影响更多的人。然而,意见领袖背后的自媒体更多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其观点的提出是为了不断扩大群体关注度,并非能完成群体的诉求。信息平台自媒体与公众个人自媒体相互叠加,常常使舆论出现一边倒的倾向,公众认知事实的机会则更少。

媒介技术的变革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公众由单纯接受转变为主动接受和传播。变革中,自媒体行业依靠互联网广泛的传播范围和极高的传播速度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信息源越来越多,媒介竞争加剧,新闻呈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闻量也越来越大。自媒体在时效性、主动性和信息量上都做到了极致,而新闻深度上的空白恰恰是需要职业记者来填补。自媒体市场化已经导致行业内滋生大量不规范操作,新闻采写的认真严谨将是新闻真实与深度的底线。今天的传媒需要的是去伪存真,作为新闻人应当具有优于公众的信息甄别能力,尤其在争议性现象上,更不该缺少对事实客观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发现事实不是摘抄和转载,而是要回归事实发生的场景,将真实的内容再现,呈现于公众,为公众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服务。对记者自身而言,不仅要恪守道德规范,更要选择正确的立场。所持观点要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相适应,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

行业的长久和稳定需要从业人员的自律,更离不开公众的理解与监督。一方面,公众有必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建立自己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而标准的建立要依靠媒体的真实客观与正向引导,这就需要公众给予权威媒体更多的信任与尊重。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不忘记善待媒体,这不仅是对记者职业的尊重,更是对社会正义与道德良知的信任。另一方面,公众是社会信息的来源,他们是真正的新闻制造者,更有权利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因而公众应积极行使监督媒体的权利,使行业在发展中不断修正与规范,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媒体与公众应当建立互通有无的交流关系,只要二者和谐相处,记者就不会式微,记者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记者或许比普通人更幸运,因为他们有机会见证历史,更接近真相。与这份幸运分量相当的是还原真实的责任,只有真正做到还原真实,才能获得公众的尊重。

(编辑: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