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价值观,媒体人责无旁贷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333发布时间:2016-06-15

今年六一,一则题为《女子超市盗窃偷鸡腿给生病女儿做六一礼物》的新闻一度引发网友的转发和热议。这个与欢快的节日气氛格格不入的辛酸事件迅速发酵,让人们在对这个不幸家庭表示同情的同时纷纷伸出援手。而随着善款的筹集,故事似乎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但在笔者看来,相关媒体的选题角度与呈现方式或许是有待商榷的。

当然,这个事件本身无须赘述,没有人会认为这位母亲偷鸡腿是件正确的事。人们只是通过关注这一新闻、帮助这个家庭来表达对弱势人群生存境遇的同情。但在这种“关怀”的光环下,原本明晰的是非底线仿佛变得模糊了,大批媒体开始花大篇幅大笔墨将母亲的泪水、孩子的病容呈现在读者面前,没有人再去说、再敢说那些本该有的惩罚和反思。而这些被隐去的内容在内行人眼里或许只是“人应皆知”,但是在不少罪犯坦白自己“是通过观看普法节目研究作案手法”的前车之鉴下,我们不能保证,这样的新闻在那些分辨能力不足的人看来会不会是鼓励他们“效仿”这类行为的诱因。

今年新春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地提出新闻媒体“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和使命。的确,媒体应该是具有公信力,并且代表着社会主流舆论导向的,媒体人绝不能囿于妇人之仁,绝不能止于家长里短,绝不能被一时的情绪左右,而应该站在更高远的角度、用更冷静的态度来看问题。我们都知道,“贫贱不能移”,“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但由于主流媒体对涉事女子家庭情况的大肆渲染,民众们似乎被浓厚滚烫的同情、义愤蒙蔽了双眼,凡是有人发出“据店员爆料该女子不是初犯”、“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等言论,都会立马被打上“没有同情心”的标签,这样的舆论的压力又何异于道德绑架呢?

现代社会与原始社会的最大差别之一就是一切都要严格按照规则行事,是非分明,赏罚公正。正如雨果的《九三年》里,朗德纳克侯爵所说:“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其实生活中从来不缺少需要帮助的个例,他们或贫无立锥,或愤懑不平,但仅凭一己之力,只靠一时冲动,并不是救助他们的根本办法。只有正确引导大家的价值观,思考问题的源头并尽力解决,才是解决的根本之道。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无论是从内在内容还是外在形式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也不免有些无所适从。新闻传播的历史表明,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因此,媒体人,特别是主流媒体,仍不能忘记自己肩负着引导主流价值的责任,更要为公众舆论的走向负责。要知道,媒体的职责绝不仅仅是引发观众的同情心,更不是博取眼球与阅读量。媒体融合时代,为了与网媒竞争,一些传统媒体也会选择先在旗下APP 上发布时新讯息,抢占资源和热度,之后再进行补充完善,甚至推翻删改的方法。这是一种新时代下应运而生的操作手段,也是传统媒体放下身段的妥协。但在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大大打了折扣的情况下,许多新闻反转也就出现了,比如前段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老妇碰瓷儿童电动车”、“上海女因晚饭逃离江西”等。这种情况一再出现,便难免会使公信力降低,酿成“狼来了”的惨剧。

在这个容易产生连锁和后续反应的互联网时代,看似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成为记者,但事实上,却越来越少有人能真正做好有趣味、有价值、少漏洞的好新闻。笔者认为,媒体人的首要职责正在于实事求是,正确引导价值观。只有牢牢把握这一准绳,新闻媒体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当得起“无冕之王”的桂冠。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