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尝试才有出口” ——从专业课题研究折射出的生活态度

来源:校报浏览次数:1456发布时间:2016-04-21

“我比较建议大家多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针对文科和艺术学科的大学生来说。”来自于12级照明艺术专业的陈焱松告诉记者。在大学四年中,除了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后文简称大创)之外,他还参加过北京市首届校园原创歌手大赛“新声制造”、北京国际灯光论坛等实践项目,也曾担任教育部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光环境工作室的研究助理和著名照明设计师托马斯教授“校园光环境设计工作坊”的学员,有着极为丰富的实践经历。在他看来,有着热爱的事物并努力研究、为之付出,这是非常珍贵的体验。

申请之初,克服万难

陈焱松告诉记者,自己开始准备参加大创是在大二的下学期——“因为看到班长在群里发送了相关的参加文件,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所以准备申请。”但当时他正在台湾逢甲大学建筑系作交换生,独立完成科研工作有着诸多不便,于是找来了自己的室友许寒添共同完成这一项目。回想起当时的申报准备过程,陈焱松还是感慨万千,并表示由于当时自己不在学校,一大堆琐碎的签字、盖章等工作多亏了室友许寒添和团支书谷雨薇同学。“有一次,情况特别危急,申报即将截至,但是我们还需要指导老师张林的签名,他们只能在晚高峰跑去了老师在积水潭的家。”

陈焱松

在课题的选择上,陈焱松也下了不少功夫。据他的介绍,照明艺术专业大概有几类的研究主题,比如影视剧照明、戏剧舞台照明、演播室照明和建筑景观照明等,而他们的课题名称是教室光环境照明改善计划。陈焱松表示,课题的选择很重要,它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因为自己对这个方向比较感兴趣,和专攻光环境设计的班主任张林老师有着较好的互动,常常探讨相关问题,当时在台湾也刚好修上一门“光环境设计研究”的研究生课程,在各方面都有着比较有利的因素,所以便选择了专业的这一门类。

良师益友,助力研究

“虽然我们的研究课题较为小众而专业,也不像别的实践活动那样能够有更多有趣的故事发生,但这种不断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和精神还是可以引申到其他的活动中的。”陈焱松说。在前期策划中,他们的项目主要包括项目申请、前期准备、资料搜集、心理测试与视觉测试、实际调研、论文写作以及论文修改、结题报告阶段。但在实际操作中,“计划赶不上变化,有太多意外打乱了我们的计划”。在理论阶段,因为知识结构不够广的问题,他们也不能马上读懂一些相当艰深的书籍。但组员们随机应变,较好地解决了所遇到的问题,一方面,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自己的计划,整个科研过程从现在来看,是围绕着理论探索阶段和实际调研设计阶段这两个层次进行的。另一方面,他们及时与老师沟通协调,获得了许多专业的指导。

“我觉得,和老师的沟通不能浮于表面,特别是在开放的大学的环境。人和人之间的对话,又应该有什么芥蒂呢?”陈焱松表示,指导老师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和自己的沟通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因为他们的指导老师就是班主任,而两名大创组员平时就经常待在老师的工作室里跟随老师学习,辅助老师做一些科研活动和设计活动,互相之间都较为熟悉。此外,在台湾交流过程中,陈焱松还认识了台湾光环境方面的专家赵又婵老师,并就这个选题的情况咨询了她,也获得了许多建议,“赵老师帮我修改了部分专业的语言措辞,也在她的课程上学到很多东西,真的十分感谢她对我的帮助和指导。”

许寒添

陈焱松告诉记者,除了老师的指导外,组员的默契协作也对这个项目顺利结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能因为是室友的关系,所以平时除了学术交流之外,我们俩生活的步伐也是比较一致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歧,偶尔的分歧也只是在一些观点的碰撞上面,这种分歧反而大有裨益。”他还提到,因为这一次是自己做的负责人,室友做的组员。所以在结题的第二年,他们又申请了一个项目,调换了互相的角色,让大家都全方位体验到大创的各个维度和位置。

勇于尝试,厚积薄发

不仅是大创,陈焱松还认为,应该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去展示和锻炼自己。

在生活中,他的爱好十分广泛,在台湾交流的时候和一群大陆的交换生共同获得台湾逢甲大学校级合唱比赛第二名;三幅绘画作品 《七仙过海》、《佛说》、《霸王别姬》 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惑”之展;长期义务担任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的志愿者讲解员……在学习上,以本科三年综测第一的身份保送皇冠比分网:协同创新中心的艺术与科学专业研究生,并历获校一等奖学金、单项奖学金,校三好学生;同时他拥有一系列的灯光作品、绘画作品和新闻作品。

在校期间,他参加过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地实习,在校团刊《传媒青年》任职资深编辑,带领班级获得了校优秀班集体,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专题文章,在各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在大三的时候荣获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湖南大学主办的“首届红枫大学生记者节”的“十佳校园先锋记者”。

在同学院师妹江欣洳的眼中,他是个“全能的师哥”,而这种“全能”也为他的未来创造了无数的可能性。在诸多成绩的映衬下,陈焱松却还是非常谦虚,他告诉记者,这些成绩更多地都应该归功于自己勇于尝试的性格:“信息化的时代本身就充满了所有的可能性,只有勇于尝试才有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