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傅、林媛:马克思主义传播70年回望

发布时间:2019-12-12浏览次数:1339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容提要  “五四”运动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此后100年间,中国共产党人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中国大地广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其成为推进艰难曲折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重要动力,取得了重大的传播成效。本文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70年间,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为纵轴,以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客体、方法、内容四个方面的发展为横轴,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历程,并尝试对这一伟大实践做了初步的经验和启示的归纳,提出了70年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能广为传播,成为大多数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在这个伟大的传播活动中,有一个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这个主体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创新,坚定不移地领导马克思主义传播渠道,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地选择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培养了一代又代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对象。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历史,对当前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对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传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1马克思的名字自1898年为寻找救国之路的中国人所瞩目,此后这个伟大的名字飞过高山大海,在改天换地的岁月里成为亿万人民前行的指导思想,写入了这个伟大国家的宪法。这些数以千万字的精神财富100年间迅速地被其信仰者们传遍高山大海之间,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既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政治事件,也在传播史上堪称典范,为传播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历史,对当前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对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拥有了合法地位,其传播从地下转入地上,历史的巨变为这一科学世界观的广为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党正面临着建设新中国的复杂任务,全党有系统地学习理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有更好的条件也更加迫切需要。”2“党的高级干部应当在全党提倡在日常宣传中正确地传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学说,以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通俗化,从而提高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的觉悟水平。党的领导机关应当督促和指导自己的宣传工作部门和党的报纸、刊物、出版物,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服务。”3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全方位展开。

一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各种媒体进行整合升级,建成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大众传媒体系并迅速展开工作。从1950年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播出了皇冠比分网:社会发展史的系列讲座,讲解马列主义基础知识,艾思奇、于光远等都在电台进行过宣讲。二是,涌现出大批以“文学为人民服务”为指导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赵树理的《登记》、峻青的《黎明的河边》、王愿坚的《党员》、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等,通过描写革命斗争和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寓于文学作品熏陶之中,起到了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作用。三是,破立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客体的自我改造。建国初期,部分民众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较为混乱。我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首先清除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如对封建思想的清理,对资产阶级思想的揭批等,将思想上的“破旧”与“立新”紧密地结合起来。四是,群众性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活动蓬勃展开,如1958年6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上海工人学哲学用哲学》的报道,报道中的工厂成立了11个工人哲学小组。在《人民日报》的引导下,这种群众学哲学活动不仅影响到整个上海,而且开始遍及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哲学学习班”、“工人业余哲学班”。1958年3月,河南登封县三官庙的农民办起了农民红专学校开始上哲学课,湖南湘阴汨罗乡、天津静海县等地农民也接连成立“农民学哲学夜校”、“田头哲学小组”等组织。解放军中也有组织地发起了学哲学运动,这种自发的群众性学习运动遍布全国。4五是,通过学习培训传播马克思主义。1951年2月《中共中央皇冠比分网: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指出“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必须极大地加强起来。这是提高干部、改进工作的根本方法……根据党内目前的情况,每个党员的理论学习,按照理解能力的发展程度,可以分为如下的三级:第一级,学习政治常识。第二级,学习理论常识。第三级,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著作和毛泽东的理论著作……为了保证理论学习之有秩序的进行,必须实施学年制和考试制。”5六是,系统翻译出版经典著作。1953年1月29日,成立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1955年开始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1950年5月成立“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1951年10月12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到1960年9月30日,《毛泽东选集》四卷出齐。这段时间出版毛泽东著作单篇本、专题汇编56种,其中有19种累计印数在100万册以上,例如《皇冠比分网: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累计印发2185.79万册,《皇冠比分网:农业合作化问题》累计印发1810.14万册,《实践论》累计印发1309.74万册,《矛盾论》累计印发1285.75万册。同时,1953年出版了《毛泽东选集》一至三卷(分出四册)的俄译本,共印50000册。毛泽东著作的一些著名篇目,外文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多种文字的外版。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1949年,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决定添设“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为文法学院的公共必修课。1952年10月,教育部发出《皇冠比分网: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提出综合性大学、财经艺术等学院依照一、二、三年级次序分别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工、农、医等专门学院依照一、二年级次序分别开设“新民主主义论”及“政治经济学”等要求,并对每门课程的学习时数作出明确规定。

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传播呈现出以下特点:作为传播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对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有着积极而坚定的认识,党的理论工作者组成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骨干队伍,各级党校团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专门学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系统化丰富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全集陆续出版,还根据传播对象的情况编辑了各类专辑和单行本。作为传播客体的全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怀有深深的爱戴之情,大规模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性运动在华夏大地蓬勃展开,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青年学生等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对象。多样化的传播途径渐次形成,党根据不同群体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途径。除了加强翻译出版、学校教育、撰写理论文章等常规宣传途径外,还充分利用报纸、刊物、戏剧、电影、文学、艺术、读报组等媒介和手段全方位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在1966年—1976年的“文革”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和这个时代一样被严重的扭曲。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被广泛地书写到了各种场合和载体之上,也成为了几乎每一个识字亦或不识字的中国百姓的口头禅,其传播之广前所未有,据统计先后印刷毛主席语录105549.8万本。回顾这十年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有如下特点:一是传播主体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革”前由国家意识形态领域机构指导进行的传播,扩展为以全国各层面的革命委员会为首的指导。传播者知识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执行者转变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和劳动人民为主要的传播者的传播活动。二是传播客体的变化。文革前的传播是有一定的对象区分的,比如《毛泽东选集》(甲种本)针对的是领导干部,《毛泽东选集》(乙种本)针对的是工农大众,而文革中的传播对象几无区分,《毛主席语录》一统天下。在高调强调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十年中,普通百姓集中接触了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和老三篇,客观上使毛泽东思想的普及性上得到了拓展。三是传播内容单一化、碎片化。文革前已出版了《马恩全集》21卷,《列宁全集》39卷,《毛泽东选集》四卷和马恩列斯毛的单行本以及专题言论集,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呈现出系统性和全面性。但是“文革”期间学习内容高度集中在红宝书上,集中在646条毛主席语录上,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内容被大大的缩减,呈现出了单一化和碎片化的状态,仅1967年全年印制《毛泽东选集》9211万部、印制《毛主席语录》3.7亿册、《毛泽东著作选读》4791万册,其他单篇本等也有数亿册,“毛泽东著作被译为17国语言的外文版在国外发行总计达567万余册”。6从1966年3月至1976年8月,共印刷《毛主席诗词》4亿册。“文革”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卷的出版工作中断了。1970年12月,毛泽东主席作出皇冠比分网:“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和“这几年应当特别注意宣传马列”的指示。1971年10月人民出版社开始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等,特别是重印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四是传播载体泛化。作为思想传播的载体,首先应该是书籍报刊等纸质媒介。文革期间纸质媒介出版量保持了很大的增长,但是增长的结构极其单一,主要是印刷毛泽东著作等,据统计1966年出版的杂志从1965年750种,下降到191种,1967年下降到27种,1968年下降到2种7。广播媒体和艺术媒体也呈现出高度单一化倾向,1967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皇冠比分网: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决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大批办得有特色的节目,在这一时期被迫停办,原来的理论节目被改成《工农兵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深受少儿喜欢的《小喇叭》、《星星火炬》等被改为《红卫兵》,《红小兵》等节目,和其他节目一样,每日照播最高指示和中央“两报一刊”编辑部的大文章。十年期间仅投拍电影76部,创作小说85部。与主流媒体的单一化倾向相左的是,很多非主流媒体或非媒体成为传播毛泽东思想的载体,比如非主流媒体的大字报、传单、大辩论,批斗会、演讲会,忆苦思甜会、忠字舞,红歌比赛、毛主席像章、邮票等等都成为了传播的重要载体,甚至一些非传播载体,日用品,服装,劳动工具等也成为书写毛主席语录的载体。1966年7月到1967年6月,全国印制了毛泽东像33个品种,总印数达8.4亿多张。1967年5月1日,邮电部发行《我们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纪念邮票,共8枚。1967年到1968年,邮电部分三次发行一套《毛主席诗词》邮票,共14枚,其中发行量最大的达1000万枚,最少的也有600万枚。五是,传播效果负面化。从整体上看,“文革”十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体客体内容及载体,都是在不正常的状态下运行的,所以总体上效果是负面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教条化、灌输化的观念和手段渐次加强,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的武器”的做法广泛滋生,唯心主义的“天才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些六十年代已经存在的问题,在“文革”期间被严重放大,所产生的影响是破坏性的,特别是不仅对当时引导社会实践产生了不利的破坏性的影响,而且对以后,以至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仍然产生着一系列极其负面的影响。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改革开放40年,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时代同行和党的成长同在。经历了拨乱反正、苏东剧变、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挑战四个发展时期,一路走来,既取得了非凡的成果,也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全党在“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走出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盲目崇拜。1981年《皇冠比分网: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全党全国人民正视历史走向新时代,开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这一时期主流传播媒体迅速发展,报刊杂志复刊,许多经典书籍重新出版;各类研究院所和大学等科研机构走上了正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研究系统展开;高等院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渠道,在1977年恢复招生后迅速布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央党校也在1977年复校成为对高级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机构;这一时期广播电视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载体,“新闻联播”等一批重要的广播电视节目成为人民认识国内外变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一批经典红色剧目重新上映,新编影视片在运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方面不断开辟并在摸索中发展。1991年前后的苏东事件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的讲话和南巡谈话中,代表中央表达了坚决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决心,对稳定全国人民的信仰,坚信社会主义道路起了积极的作用,也再一次证明领袖人物对信仰的坚定不移是马克思主义能否有效传播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五大以后中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整体上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有利的传播环境。特别是走出思想禁锢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将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和崇高使命。在伟大的实践同时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的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传播提供了新鲜血液。这期间传播的手段更为多元,传统媒体加快了向新媒体样态转变的摸索,“五个一工程”从1992年实施以来,先后推出电影122部、电视剧291部、戏剧243部、歌曲193首、广播剧159部等影视作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创造了新鲜载体。

考察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历程,传播学的主要要素都有了突出的变化和发展,在形成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范式上有积极的实践,形成了以下特点。首先,传播主体经过自我否定之后,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创新的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先后提出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宝贵的食粮。同时传播者们在改革开放的风雨中坚定不移的信心,也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其次,传播形式不断深化。这一时期如何有效的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其不仅面临着伴随开放而来各种思潮的影响,还面临着走出战争年代斗争式传播和文革期间“左”的传播遗毒,使信仰传播回归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积极的摸索,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寻找经验,从中国的传统和今天的实践中寻找突破口,先后在组织传播诸领域展开了积极的实践,党的代表大会和重要的会议、“三讲”学习活动、整党活动、中心组学习、政治局集中学习、民主生活会、党员干部定期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英模人物以及学术论坛等方式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长足的发展。同时媒体传播也继续在打造主旋律传播上不断摸索,2004年开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开启了重要的路径。在全球化时代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时机,也充满了挑战。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对伟大实践的现实解析,谱写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还前路迢迢。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少数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走向共产主义理想的反面,对马克思主义传播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时期。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开始大量地依赖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全球博弈更加多元。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随之开展了史无前例的从严治党、反腐倡廉,党的建设全方位展开。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受到了高度重视,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8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9在纪念马克思主义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今天,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并表达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10马克思主义传播进入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突出的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表明了坚定不移的信念,并通过对党内的腐败分子给予最严厉的打击和一系列“政治建党”“思想建党”的党内教育活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不仅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而更加丰富,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工程建设的全方位发力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也前所未有的深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的研究和推进都有利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全方位进行整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的一系列“学习强国”“宣讲家”等大型学习平台,制定了严格的党内学习制度,一批有影响力的,适合手机移动观看的网络新闻媒体业已成熟,如澎湃新闻、今日头条、复兴路上工作室等等。人民网、新华网等传统媒体的“中央厨房”功能更为突出,成为提供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的最大供应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传播,在论辩中成长。十八大以来,以“世马”大会为代表的各类马克思主义论坛层出不穷,既有亮剑作用,更从深层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学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全国各高校纷纷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目前全国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八百余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8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0余个,作为显学的马克思主义,有了真正的立身之地、发展之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理论创新,结合迅速发展的中国国情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在十九大上,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各行各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形成了一系列习近平最新思想“金句”,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新鲜血液。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融媒体技术的成熟,以马克思主义传播为内容的慕课、微电影、公众号呈现井喷态势,运用大数据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电视节目中探索用专题节目样态传播马克思主义,已经有了不错的范例,如央视大型通俗理论对话节目《平“语”近人》、《改革开放 关键一招》、湖南电视台的《社会主义“有点潮”》、内蒙古电视台的《开卷有理》等节目;而运用影视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影,更是推出了一批广受欢迎的作品,如《战狼》系列、《红海行动》等。与此同时,曾经的主题模糊,格调低下的作品遭到了抛弃。大力表彰英模人物,以他们为传播载体,将我们在革命和建设年代大量运用的方式发扬光大,成为今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的重要载体。回望70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可以说这一时期步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以坚持正面传播强力主导为主要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春天到来了。

五、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验和启示

七十年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步步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并在其指导下开始了引发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从传播学角度看,这一伟大传播实践成功的原因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以下几条是我们初步的认识。

一个有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是马克思主义成功传播的根本性因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体。自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以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就成为该党的一项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的历次大会都明确表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将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自1919年以来先进知识分子和共产党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传播者,其将理论传播有效地和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在传播过程中熟练地运用“议程设置”当好“把关人”,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传播不同于一般的信息传播,如果说《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员的圣经,那么对其成功传播必须仰赖于传播者的真学真信,中国共产党人以血与火的奋斗精神铸就了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传播学理论认为,“改善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是改变传播效果的有效方法,传播者的可信度越高越容易使受众的态度发生改变。因此,树立传播者良好的形象是争取受众信任,改进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11

积极创新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传播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成功传播的关键性因素。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点,在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同时,特别重视组织传播,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效果最佳的形式。党的重要会议、党内外专题教育活动和学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各级各类学校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载体,学生则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受众。在国民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学校,学校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将马克思主义寓于教育过程,不仅在五六十年代培养了一批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践行者,及至当今时代,在多元化的声音中,潜在影响力最大的声音仍然是马克思主义。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三讲”“两学一做”的党内专题学习教育活动,其共同的规范动作都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相关理论,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式。党的代表大会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最响亮的载体,党的七大推出了毛泽东思想,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五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八大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每一次党的会议就是一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大会,每一次党代会报告就是一本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教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地上七十年来展开的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其规模之大、渠道之丰应是人类传播史上组织传播的翘首。

理论联系实际地选择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成功传播的战略性因素。选择性传播,即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的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迅速地大规模地传播,并且获得积极的成效,和这一传播中有效地运用了选择性传播的规律具有极大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华民族的做人成事的重要标准和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初期,并不了解“选择性传播”这一规律,但是在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传统地影响下,坚持学以致用。根据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关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和党内修正主义问题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关注列宁的新经济和合作制理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和人与自然关系等理论、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不仅是党的思想路线,而且是党的传播路线。

坚定不移地领导马克思主义传播渠道是马克思主义成功传播重要的战术性因素。大众传媒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的主要渠道。虽然,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高度依赖组织手段,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同样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始终坚持将大众传媒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对大众传媒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兼而有之。七十年来,党报党刊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载体,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从中国到世界发行的不同阶段,在发行的数量上和效果上也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变化。电影戏剧广播电视建国以来陆续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载体,创造了许多经典的视听作品。近年来网络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新兴媒体传播的信息量之大、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了报刊杂志,也的确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网络媒体的很多新特点还未能被科学认知,新传媒能否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传播对象的交互性培养是马克思主义成功传播的创新性因素。全国人民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共产党员、领导干部、青少年学生是重点受众。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经历了一个从精英到百姓的发展过程,并且成功地完成了这一飞跃。特别是当中国共产党成为传播主体之后,其试图影响的人群始终是全国人民,重点传播人群是共产党员、解放军官兵和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人,青少年也始终是关注的对象。从根本上来说,人民大众是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是能够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有道理,并且反映着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象的双重角色也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人民既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群体,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一代又一代被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在他们的社会实践中,运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推进发展的实践成果,成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好范例,他们中间的先进分子如“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及“100名改革先锋”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鲜活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力量,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是我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点。今天,如何随着社会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解读,以适应受众的发展需求,使党的话语体系和受众话语体系更为兼容的情况,是实践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今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已经而且必须加快加大研究的进程,特别是对传播规律的研究。我们需要总结实践经验,直面现实问题,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效传播,从而迎来马克思主义传播大众化的春天。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马克思主义传播史论”(17FKS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Retrospecting of 70 years’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Commemoration of the first anniversary of Chairman Xi Jinping’s speech at the conference on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Marx’s birthday


Zhang Fu  Lin Yuan


The breaking out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brought Marxism to China. Since the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have been popularizing Marxism in China in light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ver a hundred years. By making Marxism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full of difficulties and reverses, they have achieved significant effects in its popularization. The paper takes Chinese communists’ activities in popularizing Marxism over 70 years ranging from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new era as the vertical axis, and the four aspects of subject, object, method and cont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as the horizontal axis. By retrospecting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splendid experience in popularizing Marxism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is great practice. It argues that the reason for the wide spreading of Marxism and Marxism sinicization in China over 70 years and it being most Chinese people’s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 in understanding problems is that, during this great course there exists the subject with firm belief in Marxism.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novation of popularizing methods, dominates the channels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unswervingly,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choosing the contents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and thus has cultivated objects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from generations to generations. Doing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has high academic value in constructing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a’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it also plays significant role in popularizing Marxism currently, especially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Key words: Marxism, popularizatio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23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43页。

4张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60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22页。

6散木:《皇冠比分网:“文革”前后毛泽东著作的出版始末》,《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期,第83-91页。

7印红标:《“文革”中的群众组织小报》,《新闻研究资料》1992年第1期,第146-162页。

8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

9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10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11苗耀辉:《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语言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