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摄”口述实录:第15章 重启·广院有多远(14)

发布时间:2017-06-05浏览次数:1207文章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在诸多提议都被一一否决之后,热爱绘画的刘惠东提出了他的想法:做一枚班徽。班长任金州颇为赞同此创意,于是把班徽的设计权交给了他。在基本造型——一个类似于镜头光圈的东西出炉之后,任班长提出了建议,“77”两个字不太明显,应该既要像镜头,又能把“77”这个特色带出来,表达我们的独一无二。修改完成后,刘惠东跑到通县,专门找了一个印花厂,把31枚班徽做了出来。回来之后,刘惠东说:“这班徽就做31个,多一个都没有,而且连模子都销毁了,大家一定要保存好。”

对于后来主要参与策划了湖南台“芒果台标”的刘惠东来说,从77班徽到湖南卫视台标,都源于他的用心投入和激情参与,都焕发出事业和生命的光彩,同时也见证着、寓意着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段时光。他说,大学四年、1400多个平凡求学日夜渐渐地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品质。没有大学,人生一定是不可想象的改写。

刘惠东:这是我在大学期间所做的最为得意的事之一:我以有限的知识,但加上天生的一点悟性独自设计出了至今看来仍不难看的班级徽标:以最抽象、简练的线条在由三个圆圈代表的镜头组中间嵌入77两个阿拉伯数字,同时也寓意着我们目光的锐利视线辐射全球。记得当时我终日思索的设计难点仅仅是如何把构图各部分的尺寸、比例规范、固定,以确保任何时候、任何人在复制时都有精确数据可循而不会随意走样。这些数据虽然已忘却,但只要对照班徽实物随时都可以度量出来。永不走样的班徽至今看上去还是那么精致而简洁、协调而神秘,含义深沉而隽永。

当时已经留校的任金州把这精致而简洁、协调而神秘的31枚班徽分发给了班上的31名同学,这凝聚着大家四年来所有精神和思念的班徽,由此成为一枚枚承载深厚同窗情谊的信物。它的身体在77摄影班分别后的若干个日日夜夜中愈发深沉而饱满,又仿佛成为积聚着大家彼此美好祝福的神物,保佑这些有理想、有信仰、有毅力,有才学的旅行者一路平安。

最后,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分别以后,好好保存这人手一枚的信物,将来传给孩子们,如果有谁的孩子要上广播学院就让他们拿着班徽来相认。历史已验证了这一点,后来李讯的儿子、柳春江的女儿、乔保平的儿子、任金州的儿子、周五一的儿子都带着班徽走进了广播学院。

有了情分,人生显得愈发短暂。

各自远扬

1982年1月,在充满离愁别绪的散伙饭以及大合影之后,胡立德赴往黑龙江电视台筹备俄语节目;余义宁顺理成章地去了辽宁;鲁伟去了离京较近的河北电视台;韩国强奔去山东电视台开始了他的台长之路;段晓明去了他几重辗转的第一站——陕西电视台;乔保平回到了甘肃电视台;田广去了宁夏;刘惠东去了湖南;刘建新被分到了四川;柳春江、徐佳伦到了江西;俞建成走进了浙江电视台的大门;王屏去了江苏电视台;程鹤麟以“已婚身份”去了福建;黄著诚去了条件相对落后、工作较为辛苦的广西;“荣荣”刘新荣和大帅哥王政同去了新疆;李讯去了贵州电视台;周五一安家在云南;阿仇在广东电视台一干就是15年,同去的还有王小幸;王桂华、马国力、孙林和张旭奎分别去了中央电视台的专题部、体育部、新闻部和对外部;叶青醇和岑传理分别去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团;而任金州、钟大年、温化平、高燕文等人留在了77摄影班永远的大本营——北京广播学院。

走出广院30年,77摄影班的同学或北上,或南下,或西游,或留守,恰似班徽上的三个圆圈,以实务、仕途以及学术为路径,奋力攀登“电视”这座大山,历经着职业与人生的重重关口……

                                                                      (编辑:王丹瑛)